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由此可見,數學課堂的提問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是優化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就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談談本人的觀點。
一、提問的基本要求
1.提問的目標性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不能隨心所欲,漫無目的。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不打無準備之仗。要緊緊抓住本堂課的重難點,找準問題的著眼點,以教學內容的關鍵處、要害處、靈魂處著手提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問的啟發性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如果缺乏啟發性,就大大降低了提問的價值,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久而久之形成學生思維的惰性。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提問的精準性
教師的提問要從課堂教學的整體著眼,問題與問題之間形成內在聯系,前后呼應,把知識點連成線,交織成知識面。問題要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層層推進,螺旋式提升。要適當、適度、適量。要緊緊圍繞重點、難點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富有思考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獲取新知,提升能力。
4.提問的普遍性
提問要具有普遍性,即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基準,既要讓少數尖子生吃得好,又要讓學困生吃得飽。以尖子生的積極思維、勇于探究精神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感染激發中低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探求新知。
5.提問的創造性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都應具備創造性。
二、提問的基本策略
1.激趣式提問策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數學課相對其他學科而言顯得較為枯燥,如果教師的課堂設計呆板、乏味的話,更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對數學的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帶著濃厚的情趣去積極思維,獲取新知。例如:我在講解《比例尺》時,先讓學生用尺在地圖上量出南京到上海的直線距離,教師追問:南京到上海的實際距離是不是你量的這么長呢?我們能不能通過度量地圖上任意兩地的距離間接得出實際距離呢?此刻,學生學習情趣開始活躍,有一種迫切求知的懸念心理,從而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興趣和欲望。
2.聯想式提問策略——構建學生知識網絡
善于聯想,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用聯想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能有效地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找出新舊知識的關聯點,以舊知化解新知,以新知深化舊知,融會貫通,整合知識點,構建新的高一層次的知識體系。如:教三角形面積計算時,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布置準備的長方形紙,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折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然后提問:同學們,你能否從剛才的折紙中產生靈感,根據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某些關系,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通過聯想思維找到答案。)
3.懸念式提問策略——挖掘學生思維深度
教師講課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引發學生思維沖動的懸念型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教師在導入新課環節依次出示一組準備題:①10只餅,5個小朋友分,每人分得幾只? ②10只餅,4個小朋友分,每人分得幾只? ③10只餅,3個小朋友分,每人分得幾只呢?當第③題出示后,學生一下子沉思起來,經過思考,同學們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出現了分歧,急切期待正確答案,產生了懸念,在此情境中,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認識分數”。由于教師為本節課做了良好鋪墊,學生思維特別積極,學習特別認真,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4.猜想式提問策略——拓展學生思維寬度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創造發明都源于猜想,數學界尚有許多著名的“猜想”期待著數學精英去攻克。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已有知識為出發點,通過合理的猜想,架起通向新知的橋梁,登上新的知識高峰,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一條重要途徑。例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教具各一個,讓學生觀察估計,這樣一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容積)大小有什么關系。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然后發表自己的估猜意見。有的認為,圓柱體積是這個圓錐體積的2倍,有的認為圓柱體積是這個圓錐體積的3倍……這時,教師布置學生小組合作做實驗,將圓錐容器里灌滿平口一杯沙子全部倒入圓柱容器內,看幾杯正好把圓柱容器灌滿。讓學生通過親身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同時讓學生懂得好多創造發明源于合理的猜想,成于科學嚴謹的探索。
5.發散式提問策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縱橫聯想已學知識、生活經驗,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將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收益匪淺。例如:在講授《角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角,如:桌子的角、書角、黑板角、窗子角……接著教師問學生:怎么理解墻角的構成?因為前面列舉的角,都是平面上的,而墻角是三維空間的,難于理解,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發散性思維。這樣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品質。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是打造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科學、巧妙、精當、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提問,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真正使數學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學生的天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南教育督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