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課堂組織的教學,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習慣的養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均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研究實踐的問題。2012年4月6日,潯中中心小學成功地舉辦了“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有效練習設計”課題研討會,下面我就結合會上一年級林秀明、鄭秋香兩位教師提供的《統計》和《找規律》兩課的教學,談談如何讓低年級學生有效參與學習。
【關鍵詞】促趣;尋法;應用;激情
一、情境創設有效性——促趣樂參與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學生年齡還小,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有待培養。因此富有挑戰性的有意情境的創設,是激發學生的探索動力、參與欲望的必然要求。
如《找規律》一課,林秀明老師創設了“老師要畫什么”的情境讓學生猜:
①林老師先畫蘋果,學生瞎猜再畫(蘋果、梨、桃……),謎底無奇不有;
②林老師接著畫一個梨,學生再猜(桃、蘋果、梨……),期待老師贊同;
③林老師再畫一個蘋果,學生就大膽肯定地猜“梨”;
④林老師再畫一個梨,學生發現了規律,就異口同聲說蘋果、梨,蘋果、梨,蘋果、梨……
學生從小聲瞎猜到齊聲喝彩,開放了學生的猜想空間,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主動地去猜想、去尋找,發現了數學規律的簡捷性,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參與欲望。
二、建構新知實效性——尋法再探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既學會展示自己,又要學會賞識別人的才能;既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又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既要學會競爭,又要學會合作。簡單地說,就是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交往,促使學生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愉快地與別人和諧相處,從而促使學生引起思維的沖擊和碰撞,產生生命的沖動和創新的激情,點燃學生創新智慧的火炬。
如鄭秋香老師執教《統計》這課時,她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授法策略,課件展示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主動探尋方法,通過全班交流從圖中得到的整理方法自主嘗試解決,把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完善之。接著再通過展示成果,挖掘統計圖的內含,從中發現統計圖的簡潔美——一目了然,能夠很清楚地看出各種數量的多少。課的始終大多采用同桌合作學習方式,要求孩子們一人說,另一人注意聽,再試著互相評價說得怎么樣,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
這樣做的目的,使學生能夠勇敢地在同伴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鍛煉學生同伴間的傾聽與質疑的能力和習慣。
三、游戲活動趣味性——實踐獲新知
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恰當的游戲,不僅能夠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激發興趣,消除孩子生理與心理上的疲勞,還可以悟理益智,豐富學習。游戲真的可以把學生引進“樂學”的大門。
如林秀明老師組織的為三男六女歌唱小組有規律地設計隊形的游戲活動,小組唱的隊伍一到講臺前,林老師就開展置疑活動:
師:這隊形美嗎?
生:不美!
師:為什么?
生:沒規律。
此時學生躍躍欲試,紛紛參與到有規律設計隊形活動中,并爭先恐后地上講臺為小組唱的隊伍設計隊形:
①男女女·男女女·男女女;
②女男女·女男女·女男女;
③女女男·女女男·女女男;
④男女女女男女女女男。
以上排列規律老師有意識按規律適時板書,從中讓學生發現在前三種排列方法之間也存在規律——男女女·女男女·女女男(后一種比前一種,每個男生均是后移一個位置)。特別是第四種,有個學生說太好看了——對稱美,但沒規律,林老師不急于作出判斷,而是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讓學生互說理由,互相辯論,既強調了規律得連續循環出現三次(四人一組,人數不夠),又激起學生再學習再用好數學的欲望。
因此在低年級的課堂中,盡可能把課間操等活動環節以數學游戲的形式來開展,既能在動中學,學中悟。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加盎然,在玩中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四、課堂評價激勵性——激情得喜悅
激勵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的一種策略。
比如在課堂中,兩位老師都盡量使用激勵性語言,“你的想法真不賴,能想到與眾不同的東西,真好”、“比比誰的眼睛最雪亮”、“很有創見的思想”、“好樣的,加油”等。以激發、鼓勵、勉勵等教育原則,營造“在激勵中學習,在激勵中成長”的作業場所,不斷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體驗學習成功喜悅,使其內化為穩定的內部動因;同時,對學生的某些過失或錯誤,使用引導性語言“瞧瞧,專注的眼神多迷人”、“勤于思考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等,促其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正做到激發需求,感知趣味,激發上進心。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蒲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