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教學時間少、教學任務重的問題。對于教師來說,必須推進教學模式改革,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在課堂教學中實行小組合作教學,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關鍵詞】預習;合作探究;主體作用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老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我國目前正在全面推行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相比,課時有了大幅度減少,但學生所要接受的知識內容并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作為老師,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并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成為日常工作的重點。文章對提高教學效率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看法。
一、課前有效預習
(一)實現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的前提
眾多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才能有效掌握教學知識,同時還能提高教學效率,減少教學時間;學生也只有通過課前預習,才能第一時間發現自己的問題和缺點,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就能有針對性地掌握重難點,彌補不足;充分完善的課前預習,可以使老師的教學進程有效加快,在課堂中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消化問題,更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只有課前的充分預習,課堂上才會形成問題環境,實現有問題、有疑惑的課堂情境,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但我們發現,課前預習確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也是教學重點薄弱環節,因為學生本身的作業多,任務重,沒有時間預習,加上學生自覺學習能力有限,很難堅持預習功課,而長期的被動式教學也導致學生對預習不感興趣,總體來說,課前預習問題突出。
為促使學生課堂預習的完成,教師必須發揮其引導性作用,首先,降低作業難度,減少作業量,給學生時間預習;其次,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作為家庭作業來完成;而最重要的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預習后的課堂學習更有效果,從而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二)有效的預習彌補了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
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了解,學生在預習中會產生困惑,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想、去思考,而學生的問題也有針對性,這就節省了教師在課堂上不必要的講授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還能激起學生解答問題、獲得新知識的欲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辦法,讓學生先互相討論,形成一個自主學習的狀態,雖然我們課堂只有40分鐘,但通過課前預習后,合作學習的時間能得到充分保障,這樣,通過預習可以有效彌補課堂教學上時間的不足,并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有效的預習為學生合作探究的深度打下了基礎
如果沒有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會比較沉悶,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會比較表面,甚至是與教學內容不著邊際的。而進行課前預習后,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新知識,有的還能夠較好地應用知識。課堂教學中,老師只需要收集學生的疑惑,解答重難點,指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就能夠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掘進,并在課堂上提出很多關鍵的、有見解的意見,對于全體學生內化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起到不可忽略的催化作用。
二、合作探究為主的新型教學方法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特別說明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因此,老師們必須擺脫那種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理念,積極地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于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不能只局限在課堂教學中,而應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如要求學生自行查找資料時,老師可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但所提供的內容還需要學生去挑選、鑒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花20-30分鐘的時間去講課,其余的時間則留給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要做到角色的轉換,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適時調動氣氛,讓課堂討論順利進行。要做到這些,還需要老師具備充分的耐心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也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積極履行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
(二)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1.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讓學生從內心上接受課堂教學,有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的意識。老師還應創設“自覺學”、“自己學”的氛圍,調動學生的興趣,這些都是提高效率的基礎。
2.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思維永遠是由問題引發的,一個合理的問題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牽引學生的思維,讓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而問題的有效性表現在:首先,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廣度;其次是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最后是注意對象的層次性,提出的問題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去思考,發展全體學生的思維空間。
3.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點毋庸質疑,但我們要如何完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受益,在和諧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就成為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實踐證明,學生充滿自信時的學習動力最強、學習效果最佳,老師應合理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前預習開始,到課內探究和課后幫教,發揮小組合作的積極作用,讓學生自己去與組員討論、分析、研究,老師只需要在合作學習中做好監控、查漏補缺就可以了。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學習成果,不僅能令人印象深刻,還能幫學生樹立自信心。最后,老師通過對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評價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高效教學做好準備。
(三)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討論是根據男女性別、個性差異、能力強弱等狀況合理搭配分組,各小組通過合作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在獲取有用信息后進行比較,最后得出最佳答案的一種教學方式。小組成員一般由4-6人組成,有明確的分工和角色擔任,如由誰組織、誰做記錄、誰承擔小組發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言時其他同學干什么等,這是一種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
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已經有了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模式,他們也很希望能向別人展示出來,獲得認可。為此,我們正好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分享學習方法,但在組建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合作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并不是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就一定能有合作。小組合作要順利開展,還需要老師提前制定小組合作任務目標,科學地安排任務活動,激發小組合作動力。第二,要預防小組內的不和諧現象,有的小組會出現小領導、小權威的不良問題,這也是使合作無法正常開展的原因,這樣不僅會讓小組合作學習遭受質疑,還不能體現教學效果,影響教學質量。第三,合作活動不能太死板,應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的小組討論能改變班級授課情況下教師占用大部分時間的狀況,讓老師能留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時間上的保障。而有效的小組討論必須是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之上的,與小組同伴合作,要積極發揮自己的長處,并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不是游離于教學之外。
總而言之,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是現代教學的關鍵點之一,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潛力上。興趣是人對某一項事物的認可與支持,甚至是喜愛,它以一種積極的情緒引導著人,也會提高人的辦事效率。因此,我們應豐富課堂教學,實現課前預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贏得學生的關注與興趣,為提高教學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尚美娜.論課前預習與課堂實效的關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0,(19)
[2]董珈彤.注重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基礎教育論壇,2011,(9)
[3]蔣麗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0)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莊浪路第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