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年的歷史教學中,根據切身的體會和實踐經驗,認為初中學生要學好歷史,應從培養興趣入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功課的重要前提。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愛迪生說過:“興趣的大門是成功的一半。”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作學習的最好老師。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興趣。在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認識興趣。興趣對人們的生活意義很深遠,是人們活動的強有力動機之一。興趣是性格的基因。培根認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興趣是能量的激素。人的一生,腦力和體力的能量儲存極其豐富,但由于種種原因,一般人能量的發揮總是很有限的。只有那些對事物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才能較為充分地發揮。興趣是生活的向導。生活之舟由興趣導航,興趣會陪伴著你到人類文明的大海中游弋,幫助你采擷希望,收獲理想。興趣是事業的啟蒙老師,沿著這位“老師”指引的途徑走去,也許可以尋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命的樂園和事業的歸宿。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都具有廣泛、多樣的興趣。馬克思酷愛文學藝術,對數學也有很深的研究。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因對歷史的強烈熱愛而寫成《史記》不朽的歷史著作。愛迪生熱愛科學,僅在電學方面,就創造了一千多項發明。毛澤東年輕時博覽群書,研究中外歷史,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那么,中學歷史課的教學究竟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途徑。
第一,加強學生對學習歷史課的認識,是學生對歷史知識有需求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本來源于需要。歷史課堂教學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就必需想方設法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需求感,這就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歷史知識,既歷史課的認識。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同學對我們國家的歷史不了解,不知道,或者了解甚少。列寧曾經說過:“一個不了解自己祖國的人,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國家。”我們不妨從德國教育改革成功的一面,讓學生了解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就加強了歷史課教學。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十分重視歷史課教學,以加強對學生進行熱愛和平,反對納粹主義教育。在德國教育中,核心課為歷史、外語、德文、數學、自然科學。德國把歷史課的教學放在核心課的首位,足見其歷史課在所學課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們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經濟的交流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有許許多多居于世界前列的輝煌成就。然而到了近代,由于資本主義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社會落伍了。我們曾經為中國古代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而驕傲自豪,也為近代圓明園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毀滅而感到痛心與惋惜;曾經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欣喜,也為“東亞病夫”而感到屈辱。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文明史、屈辱史,同時也是一部發展史,對于我們每位中學生來說,我們只有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世界歷史,才能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借德國教育改革成功的一面,德國教育家對歷史如此之重視和中國目前初中學生對歷史課的不重視進行比較,以便我們的學生能夠提高認識,熱愛歷史課,從中學到我們許多有用的知識,從而產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感。
第二,把“教”和“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有學習的成功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有賴于成功。學習上,當學生克服了種種困難,突破了一道道難關,獲取了某種知識,心理就有一種成功的喜悅,越學越有勁。否則,如果學生上課聽不懂,提問不會答,作業滿篇錯,學習完全在失敗中渡過,那么,他對學習就會失去興趣。歷史課的課堂教學老師要盡可能地使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
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尊重教學規律和認識規律實施教學。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正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進行學習,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我耐心啟發,開導學生,使學生克服重重困難,達到成功境地。這樣,學生會消除懼怕心理,產生成功感。
第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使學生學習上有輕松感
在歷史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進行教學,顧及學生接受能力,講求教的方法。如果貪多求快,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塞給學生,學生就會感到難以消化,從而懼怕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必須使學生在學習上有輕松感。
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學的密度,難度和速度。要嚴格按課程標準進行教學,不加大教學份量,兼顧學生的實際,不給學生講解過深過難的歷史知識,也不趕進度,開快車。
其次,教學要講求節奏,有張有馳。課堂上,一、注重學生歷史知識難易的交替,當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完某一重點,難點知識后,就讓他們看一看書,輕松輕松。二、注重教學進度快慢結合。當學習重點難點知識時,老師做到慢講細講,使學生容易接受。而當學習比較容易接受的知識時,我讓學生多看書提問題,自己回答。這樣便于節省時間。
再次,要注意變換教學方式,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我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好說、好動、好參與的特點,做到講解與討論結合,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動腦與動手結合,動腦與動口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等,不斷變換教學方式,是學生從一種興奮狀態進入另一種興奮狀態,對學習歷史知識充滿新鮮感。
最后運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多媒體教學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突破了課堂狹小的天地,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現實畫面來體現教學意境,創設多種多樣,圖、聲、情并茂的情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采用幻燈、錄音、投影、教學軟件、電影、掛圖并以計算機輔助教學,這樣打破課堂單一形式變化為多樣性的教學,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進行學習。
第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有親近感
心理學家認為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喜歡老師,也會喜歡他教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上影響學生,而且要以個人人格的力量對學生實施影響。教師在學生面前,樹立什么樣的形象至關重要,從穿著打扮到舉止言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與他們所喜愛的老師和睦相處,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培養學生對自己的親近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才能積極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歷史知識和思想教育理論。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給學生傳授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交給他們如何做人,要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那些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等身上,讓我們的學生懂得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有用之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對自己所任教學學科產生興趣,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采取什么樣的途徑,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措施,不斷提供探索合作的機會來提高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人,學會與老師合作,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實現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祝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