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專題教學取代系統講授,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種新趨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首先應合理設計專題,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構建專題教學信息平臺,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專題教學實效,開展實踐教學,拓展專題教學的空間。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教學;專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276-03
運用專題教學取代系統講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方法,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實施專題教學,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一、“原理”課專題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專題教學的前提是設置哪些專題,每個專題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在深入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基礎上,我們認為,“原理”課專題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它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專題設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性原則,政治性原則是“原理”課專題設計的首要原則。同時,馬克思主義又是一個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我們認識世界、分析問題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專題設計在堅持政治性原則的前提下,應當更好地堅持科學性原則。馬克思主義不是憑借政治力量,而是以強大的理論力量贏得世界的。因此,“原理”課必須通過教學過程來展現教學內容的巨大理論魅力,只有這樣,才能發揮馬克思主義原理應有的教育功能。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具有一定理論思維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的大學生,我們不能強迫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只能說服學生接受。因此,“原理”課專題設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性原則,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又能夠用先進的科研成果支撐高水平的課堂教學,理直氣壯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使專題教學真正做到政治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
(二)樹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體化的整體意識,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協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是一個相互聯系、互為支撐、各有側重而又功能互補的課程體系。在內容上,它們雖然各有側重,但重復在所難免。特別是“概論”課,與其他三門課之間在內容上存在著部分重復情況,準確地說,是其他三門課程都要滲透或涉及“概論”課的內容。比如,“概論”中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質、黨的思想理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內容,有可能與“原理”課的相關內容重復或交叉。這種重復無法完全避免,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重疊,為此,不僅僅是“原理”課,各門課程在專題設計時,既要研究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又要研究新課程體系的總體要求、目標,以及各門課程目標的整合與布局,以協調好重復內容在各門課程之中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每門課程專題要自成系列,又與其他三門課程有效銜接,以體現整體性。比如,上述重復內容,“原理”課應該側重基本觀點,不必展開和過多闡述具體內容,而在“概論”課中則要著重于對中國現實問題的分析和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的理論貢獻和理論創新。為了實現四門課程教學的整體性,就要樹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一體化的整體意識,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協調。
(三)以“原理”課教材為依據
教材體系轉化成專題教學體系,必然要對教材有所調整。但這種調整必須以教材為基礎,專題設計不能以任何理由對教材的基本內容、基本觀點規避或削弱。因為,教材是教學之本,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是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代表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同類教材的國家最高水平,經過了嚴格的審閱審議程序,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和針對性。這就為課程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實施幾年來,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充分肯定。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除教師講授外,學生主要是通過教材來理解教學內容。教材不但是教師進行專題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理解專題教學內容的基本依據,在實行專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結合專題教學的內容體系來使用教材。不適當地、過分地打亂教材的內容,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會造成教師教學的困難和學生理解的困難。因此,必須很好地把握對教材內容調整的“度”,使專題教學的內容體系既有所集中、突出重點,又便于學生通過教材來理解專題教學的內容。
(四)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研究的過程中創立并發展起來的。關注社會問題、研究社會問題、解答社會問題,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的重要動因,也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我們現今面對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與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筆下所批判和描述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同大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和體驗到的客觀現實也有一定距離。在這種條件下,要使大學生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專題設計時就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認識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以及現實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重大問題,力求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分析、說明問題的本質、必然性和發展方向,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進而指導和幫助他們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回避現實問題的照本宣科,雖然簡單,但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降低學生對“原理”課的興趣,進而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產生懷疑。所以,在專題設計時,要把重點放在對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發展有直接指導意義的重要理論上,找準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觀點和思維方法,深化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二、我們對“原理”課的專題設計
根據以上理解和本門課的教學時數,在總結近幾年專題教學的經驗基礎上,我們把“原理”課專題教學的內容體系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專題 馬克思主義與大學生成長
一、馬克思主義與當今時代
二、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是大學生立德成才的銳利思想武器
四、劃清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
第二專題 世界的物質性與人的存在方式
一、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
二、世界是統一于物質的多樣性世界
三、實踐是人存在的特有方式
四、人的意識與物質世界
第三專題 世界的存在狀態
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二、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三、世界聯系發展的時空形式
四、世界聯系發展的基本環節
第四專題 世界聯系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
二、質量互變規律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第五專題 認識的本質和辯證發展過程
一、認識的本質
二、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第六專題 真理與價值
一、真理的客觀性和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三、價值與價值評價
四、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
第七專題 認識中的辯證思維
一、辯證思維方法
二、創新思維的辯證性質
第八專題 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一、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發源地
二、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前提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
第九專題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第十專題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四、戰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第十一專題 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階段
二、社會的世界歷史進程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辯證性質
四、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第十二專題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確立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二、資本的原始積累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
第十三專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
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的形成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總根源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的解決途徑
第十四專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規律
一、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生產
二、剩余價值的分配
三、資本的運動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四、資本主義積累及其一般規律
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第十五專題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
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及實質
第十六專題 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
一、既要看到資本主義變化的一面,又要看到資本主義不變的一面
二、既要看到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又要看到資本主義的歷史暫時性
三、既要看到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性和長期性
第十七專題 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二、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三、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第十八專題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一、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
二、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三、“原理”課專題教學的實施
(一)利用網絡環境構建專題教學信息平臺
“原理”課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難以達到的,必須強化自我教育、課外教育,而信息網絡技術的重要優勢,就是能提供大量、豐富的信息。因此,“原理”課專題教學中,師生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共同構建信息平臺,成為整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工作,盡量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立體而形象的教育信息空間;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善于引導學生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從網上搜索、接受、獲取大量相關信息,為專題教學的講授、理解和深化提供一個信息量大、形式多樣而生動活潑的信息平臺。
(二)以多樣化教學方法增強專題教學實效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既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共同活動的方式、手段、辦法的總稱。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專題設計好之后,教師還要研究教學方法,采取講授式、討論式、辯論式、案例教學、多媒體、原著學習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比較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以采取講授式。這種方式,可以將深奧的原理、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地講授給學生,使他們深刻理解,從而展現出理論的魅力。對于一些學生比較有疑惑的問題可采取討論與辯論的方式解決;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重要的經典原著,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矛盾論》、《實踐論》等的部分章節,我們則上傳到校園網,要求學生課后閱讀,并寫出讀書筆記、讀后感。此外,我們還盡可能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生動、信息量大的特點,它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開展實踐教學,拓展專題教學空間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要真正學好理論、用好理論,必須到實踐中去學習、去檢驗、去運用。因此,在“原理”課專題教學中,還要結合專題內容,不失時機地讓大學生到工廠、農村,到革命紀念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去考察、調研,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思維方式去思考分析問題,從而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逄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修訂中的一些理論認識和對使用該教材的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5).
[2] 郭鳳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