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作文,從人文精神的角度,還作文以“人”性,還作文“生活”的本質,旨在建構和實現生活的審美工程。人文作文,是語文學科走進新課程改革的先鋒和旗手,它吸取東西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積極成果,引導學生樹立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以下為人文作文實施途徑及方法:
一、建構審美工程
1.尋找切入點,注入活水,激起波瀾
人文作文將人和人的生活作為根基和母源,其審美指向是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應當尋找帶有審美意味的詩化的載體。當然,也不能排除對丑的抨擊。因為美和丑喚起的美感形式不同:將生活中的美集中升華,可以直接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對丑的批判,對弱的同情,則又可喚起人性中的求美向善之心;還可以通過對社會和人生本質上的丑陋和荒謬的展示,表達人類失去美的痛苦或對美的渴望,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人文作文以弘揚主旋律為主。但絕不摒棄對丑的鞭笞。作文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比如周圍的或社會上的焦點,并對這些“活水”進行透視,縱橫出擊,力求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震撼效果。從而使人文作文在體現審美情趣的基礎上,富有歷史厚重感或時代節奏感。
2.在審美活動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
自從原始人把一塊天然石塊打磨成石斧,便表明了人的初級狀態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成為“人猿揖別”的標志。因此,人文作文的訓練中,我們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寫作中,學生在由想象、幻想和加工制作的創造才能構成的原動力系統作用下,自覺而又十分強烈地表現自我。情感的河床里,滲透著求真求善的審美意向。古人把人同外部世界的情感溝通和交融的至高境界稱作“心與境合”、“天人合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作文的寫作,成了一種審美實踐活動,不僅創造著學生周圍的世界,也相應地創造著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3.突破學科本位,從宏觀的大視角,注重審美活動發展的廣度、深度和思維的自我創新
中國文學,自古就是文史哲的統一。在全球化的今天,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興起,不僅開拓了新的領域,更是開闊了人的視野、活躍了人的思維。應運而生的人文作文,不但要結合美術構圖、音樂要素作文,更應適應當今關注心靈的內宇宙運行的趨勢,將心理學與文史哲等學科進行整合。從而使師生突破學科本位思想,從傳統的作文模式中解放出來,使審美活動大膽地向廣度、深度發展;并突破思維定勢,促進思維的自我創新。
二、創辦鑒賞工程
1.師生暢游在人文作文的大江中,持續發展多維度的自我挑戰
從老師角度看,學生作文時,老師亦同時作文,完成后,師生作文同時公開接受評議,這種“對峙”,無疑是一大挑戰;而在此前,如何引導學生走上人文作文之路,更是一大挑戰。對學生而言,認知生活世界的過程,不也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挑戰自我的過程嗎?這種挑戰的相互性有機地融合在人文作文的教學之中,激勵師生共同打造一把與時代同步的金鑰匙——人文作文。
2.開辦課堂“人文沙龍”,鑒賞、修改作文
如果說,學生將周圍世界有激情、有個性的事物訴諸筆端為一度創作,那么,鑒賞、修改,可以說是對作文進行二度創作、三度創作,由此可見鑒賞和修改的重要性。在這個環節,應該牢記兩點:一要民主,二要及時。開辦課堂“人文沙龍”,實現師生平等對話、平等交往,正好一箭雙雕。在“人文沙龍”的民主氛圍中,學生主動參與,調動所有存儲信息,暢所欲言,碰撞出思維最為活躍的火花。在學生互動評議和老師適時點撥、歸納的基礎上及時反饋,不僅激發了學生作文的熱情,更能趁熱打鐵,十分有效地促進學生整體作文水平的提高。鑒賞、修改后,將學生的作文存入“成長記錄袋”中。在整個作文訓練過程中,學生將在自己不斷進步的事實面前,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作文和學習中,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