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新課程下主體參與是指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眾所周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鑒賞教學最不容易把握和操作,這是由詩歌語言精練、講求韻律和節奏、感情抒發含蓄所決定的。傳統教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講解,雖然記錄了許多知識點,但并不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古詩詞教學,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自主研究古詩詞,合作探究,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一、激發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寶貴遺產。學習古詩詞可以豐富學生古典文化知識,增強文學底蘊,提高語文素養。學生只有主動親近古典詩詞,感受到古詩詞特有的意境美、韻律美,才會樂之好之,才會愿意多讀多背多積累古詩詞。
我在古詩詞教學中注重學生主體參與,采取多種形式喚起并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如在課前五分鐘舉行“鑒賞古詩詞”活動,由學生輪流擔任主講人,選定自己喜歡的詩人及其詩作,就詩歌的內容、情感及藝術手法等進行鑒賞講解。學生熱情很高,課下積極準備,有的同學查閱唐詩宋詞鑒賞詞典,有的同學上網查找收集相關資料,有的同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根據詩歌特點制作出課件,全班交流展示。每個同學都力圖在這五分鐘內展示出自己的文學才華,精心備課,認真講解,每節課前五分鐘成了同學們最為期待的時刻,精彩不斷。
其他的一些形式如分小組展開古詩詞背誦比賽、舉行詩歌朗誦比賽、開展積累古詩詞活動等,通過以上活潑多樣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智慧和潛能。一旦學生的熱情被點燃,他們的智慧與才能是無法估量的。
二、小組合作研究,從而達到資源共享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把學習變成自己的需要,樂知好學,我開始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將“小組合作”式學習搬上語文課堂。我在高二講授《送別詩鑒賞》一課時,采取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課前要求每位同學收集二、三首送別詩,并分小組研究。學生6—8名為一小組,全班分為6個小組,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如送別詩意象、內容、藝術手法等。學生積極準備,小組研究討論,整理歸納研究成果,并選出中心發言人在全班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暢所欲言,各小組都交出滿意答卷。課后語文課代表將各小組研究成果裝訂成冊,全班交流傳閱,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我還要求各小組成立詩社,出版詩集,每月一次。由學生自定詩刊名稱,自行設計各版塊內容,如“好詩推薦”“詩壇趣聞”“走近詩人”“創作天地”等。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選擇自己喜歡的版塊,享受做編輯的樂趣。各組出版的詩集在全班、全年級甚至全校傳閱,反響很大。 分小組合作學習,它能激勵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優劣互補,共同提高,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同學們具有團隊意識。
三、探究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高中語文新課程的理念之一,是不斷地喚醒和弘揚高中學生的天性中蘊藏著的探索的沖動,養成敢于質疑的個性。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
學生通過討論探究,提出問題繼而解決問題能夠獲得一種獨特感受。盡管開始有的學生理解過于片面,但他們在討論中交換彼此意見,思維也由于拓寬而變得活躍起來。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質疑的開始,許多看似容易實則復雜的問題正是在這種“疑義相與析”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的。
四、課下練筆,鼓勵學生自主創作詩歌
1.激發想象,鼓勵學生將古詩詞改寫成美文。在學生理解詩歌含義的基礎上,讓其發揮想象,把古詩詞改寫成一篇具有環境描寫、故事情節、人物對話等的白話“美文”。
2.鼓勵學生自主創作詩歌,拉近詩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讓學生明白詩是詩人心底流淌的歌,是詩人情感的自由表達,是詩人靈魂的吟唱。學生的寫作靈感被觸發,紛紛創作一些詩歌,其中不乏藝術水平較高的詩作。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下練筆,可以彰顯學生的創作才能,激發他們對詩歌的熱愛之情,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養成“我手寫我心”的好習慣。
在古詩詞教學中,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的教師,一定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真正走進古詩詞的海洋,讓學生不斷地探索創新,以期獲得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