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學校教學中,為什么最優美、最生動的語文卻讓學生越來越不重視,越來越反感?是什么偷走了語文的美和活力?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著什么樣的盲區誤區和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哪些低效無效環節?導致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而無趣,學而無法,學而無果,從而產生厭煩情緒。在此,我想僅從語文學習的第一步——預習環節中出現的諸多陋習入手,來探究學生有效學習語文的途徑。
一、放任自流或要求過死,導致學而無趣。放任自流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的預習不作任何要求。要求過死則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的預習要求千篇一律。結果是學生沒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有做預習練習的“不自主”。
二、指導不到位,導致學生學而無法。表現為雖然要求學生預習,卻不教給學生怎樣去預習,學生也不懂得預習的方法。
三、檢查不到位,導致學而無果。其表現為預習布置歸布置,檢查卻經常沒有。想起來就查一查抄寫情況,想不起來就作罷。至于讀書,那是軟作業,學生讀沒讀,老師難知道,一般也就不查了。甚至有不少老師干脆從不檢查。
針對上述預習環節中出現的陋習,我認為要想讓預習達到有效甚至高效,就要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增強學生的三種學習意識——主動學習意識、自主學習意識、成功學習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也正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預習是通行的教學步驟,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下面談談具體做法,以供商榷:
一、激發欲望,教給可行的方法。預習習慣養成之初,教師要啟發學生明確預習的意義,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給予悉心的指導;還應教給學生切實可行的預習方法,按時檢查預習作業,逐步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由控制性調節轉化成自覺性調節,使語文預習成為一種習慣。
二、成果展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預習成果展示是鞏固已得知識并將其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是必要的知識反饋過程。我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依據學情和課標的要求,將預習成果展示不僅僅定義為互相交流,更定義為培養學生表達能力、閱讀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我堅持的原則是“方法指導要到位,文本閱讀要到位,知識掌握要扎實,學生參與要全員”。在整個交流活動中,老師一方面要參與到學生的交流活動中,與生互動;另一方面要捕捉學生在交流中出現的共性或代表性的問題,特別是在“檢查”中發現的普遍性問題,以形成新的教學資源,做好具體的反饋。
三、質疑問難,注重“我”的解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經過成果展示環節,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解決了文本中一些基本問題;再經過互相啟發,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在基本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引發其對文本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并進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這樣逐漸讓學生養成“閱讀文本多思考,解決不了多請教”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并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在整個預習過程中,既給學生提供了閱讀文本的無限空間,又給學生進行了宏觀的方法指導和調控;既注重了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融匯整合,又注重了對文本的領悟和創新性的閱讀;既關注了學生的群體發展,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的發展。預習的每一個環節真正落實了新課標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可操作性強而又豐富多彩的預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對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促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預習更美,更有效,讓曾經沉悶的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收獲有益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