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言文分值比例不斷加大,文言文復習已經成為語文決勝高考的關鍵之一。由于中國語言的特殊性,古人口語與書面語的分離,再加之古人離我們時間比較久遠。這更增加了我們學習古漢語的困難。特別是高三復習階段,將高三的古代漢語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復習,難度之大便可想而知。能夠有效地進行文言文復習從而提高分數,是同學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在這里我提幾點復習建議,希望能為廣大高三同學的復習提供一些幫助。
一、以學生所學過的知識為基礎,由淺入深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浩如煙海的典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有其歷史的淵源,如果我們直接拿出典籍中的一句話,或一件事,都讓學生感到無所下手,所以我認為必須將學過的古漢語結合起來,這樣能夠讓學生有抓手,同時學生也就不會陌生。
我把常見的虛詞進行了歸納總結,然后再結合自己所選的古代文學類文本進行閱讀,通過把這些課本知識掌握精熟,然后再把它應用到古代文學類本去使用,讓學生由不熟到熟,最后基礎好一點的學生都能自己獨立運用,并可以自己造一個句子,這樣我認為才算真正的把握。
語言即有時代性,又有社會性。過去常用的詞語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有一些甚至已是面目全非,但是無論其如何變化,從詞義上講它都離不開詞的本義、引申義和詞義的轉移。從詞的表達范圍看只不過是出現了詞義的的擴大,和詞義的縮小,所以我在給學生講解詞的時候,首先從詞的本義講起,最好能寫出這個字的原始寫法,由于詞的最原始寫法往往表達是的古人造字時,就具體的物像進行形像的描繪。
我認為只有通過上學生了解詞的本義,以后才能由此升發開來,文言文句子翻譯時才能達到“信”“達”,能夠做到與原文相符,不至于出現學生在課文中出現的明白會用,一離開具體的語境便不知所措了。
二、把握特點,掌握固定用法
中國雖然有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可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沒有一部關于語法的專著。古人在使用語言時,就遵循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而我們現在通用的語法則是自馬文忠先生寫的《馬氏文通》以后,參考英語的語法并結合我們的語言習慣而形成的,自新文化運動以后,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普及白話文,使書面語和口語流暢,這樣,我們才發現古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和我們現代漢語有諸多不同的地方。
除此之外,在古代漢語中還有詞類活用現象,這種活用也不同于我們現代漢語的習慣用法,比如名詞作狀語,現代漢語的名詞后面接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做這個代詞的主語而古代漢語則不然,在動詞前的名詞根據句子在文中表示人物或事件的地位,這個名詞往往表示這個動詞所處的狀態、使用的工具、表達的方式等等。
三、 速讀全文整體把握
古代漢語學習也和我們學習漢代漢語的文法是一致的,總先要整體感知,只要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才能理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人與事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來處理高考中的第一大題中的第六小題,并且整體感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第一大題的第五小題的多項選擇,第四小題中的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推廣下來,在譯文時才能將文中關鍵詞語放置在具體語境當中。
因此,只有整體感知才能避免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等現象出現,也避免了望文生義,只拘限于詞典中的字義而不能將之活用。
在高三復習階段,將古代漢語的知識以線的形式將其串聯起來,編織成網絡,以點帶面,以一點而帶全局,上下關聯,前后照應,把握規律,注意文言文中的語法現象,我想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有效提高也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