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抗單一致病菌,我們服用抗生素,最后導致消化道所有細菌無一幸免;為了防治農作物的少數害蟲,我們使田野間絕大部分的昆蟲近乎絕種;為了保護豢養的羊群,濫殺各地的狼;我們還為了“消毒減菌”奮力清理公共場所。這些都是努力與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劃清界限”的愚蠢做法。
北美的叉角羚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在它們生存的區域沒有任何天敵,但跑得太快消耗精力過多,就會英年早逝。為何叉角羚還要跑這么快?科學家發現,叉角羚的速度是被以前的天敵訓練出來的,當天敵已經滅絕,它們還是繼續奔跑,只為逃離昔日鬼魂的追逐。
我們也是。隨著人類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謝天謝地,我們總算成為掃蕩天敵或其他威脅我們生命物種的專家:異物鉆入口腔或皮膚,一個口腔噴劑或藥膏即能解決;預防細菌,抽一張濕紙巾可以搞定;絳蟲感染,吞藥就成了。絕大多數曾經困擾人類上千年的疾病,現在只要你付得出錢,都有解藥。但是,當這些古老疾病遠離之際,新的疾病又層出不窮:克隆氏癥、發炎性腸道疾病、紅斑狼瘡、糖尿病、精神分裂癥、自閉癥等等。與過去的認知相沖突,上述疾病的好發地區全是在公共衛生領域投入最多資源的國家。
怎么回事?我們努力建筑起一道公共衛生大網,卻仍避免不了疾病的威脅?本書作者羅伯·唐恩,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他告訴人們現代城市人企圖掌控生態圈的愚蠢。為了對抗單一致病菌,我們服用抗生素,最后導致消化道所有細菌無一幸免;為了防治農作物的少數害蟲,我們使田野間絕大部分的昆蟲近乎絕種;為了保護豢養的羊群,濫殺各地的狼;我們還為了“消毒減菌”奮力清理公共場所。在作者的觀點中,這些都是努力與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劃清界限”的愚蠢做法。
自從巴斯德發明了“巴氏消毒法”,人類對于“無菌世界”的追求就欲壑難填了。現代醫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使我們過多地把身體視作一部機器,而不是與周圍環境互利共生的一個生態圈的組成部分。目前,醫學界對于人體的運作,遠遠未掌握其規律,對于某些解釋不清原因的現代病癥,不妨可以看做體內生態圈紊亂的一個表征。
克隆氏癥就是一個例子。克隆氏癥這類現代腸道疾病,與人體中寄生蟲的消失息息相關。于是甚至有美國的克氏癥患者,千里迢迢去到非洲喀麥隆,光腳在滿是新鮮糞便、惡臭的“戶外公廁”來回行走,嘴里念念有詞:“鞭蟲快點光臨我吧!”這點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們努力打造一個潔凈世界的意義何在?”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出一個“叉角羚通則”:“每一個物種皆擁有‘回應’共處物種(無論是寄生蟲、微生物或天敵)的基因與遺傳特征,即使具有互動關系的物種已經絕跡,這些特征仍然不會消失,卻極有可能成為一種過時的存在或負擔。叉角羚背負的演化包袱是逃離絕種天敵的奔跑速度,我們人類呢?是不是失控的免疫系統、錯亂的大腦神經回路或發狂的腎上腺素?在現今這個生物多樣性驟降的“美麗新世界”里,我們的身體透露的種種信息,卻仿佛依舊在懷念曾經互利共生物種的鬼魂一般。有一句土耳其諺語如是說:“世上沒有不帶刺的玫瑰,也沒有少了對手的愛情。”
西方將主宰多久
[美] 伊恩·莫里斯 著
中信出版社2011年6月版
大約在1750年,英國企業家率先使用蒸汽機和煤炭,從此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廠、鐵路和炮艇的出現推動了西方國家在19世紀的崛起;20世紀,計算機和核武器的出現使其獲得了全球霸權的地位。為什么西方在過去的200年里得以統治全球,它的統治將持續多久?
斯坦福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伊恩·莫里斯在本書中,描述了人類歷史的模式,提出地理因素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發展,“地理因素使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容易到達美洲。”
創客:新工業革命
Chris Anderson 著 蕭瀟 譯
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是現任《連線》雜志主編,在這本書中,他深入到新工業革命的前沿陣地,深入考察了創業者是如何使用開源設計和3D打印,將制造業搬上自家桌面。他預言一個定制制造、“自己動手”設計產品、創新的時代即將出現,將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安德森引用了科幻小說家科利·多克托羅的小說《創客》,如多克托羅所描述的那樣:“‘通用電氣’、‘通用磨坊’以及‘通用汽車’等大公司的時代已經終結。桌面上的錢就像小小的磷蝦:無數的創業機會等待著有創意的聰明人去發現、去探索。”
最后的手稿
[美]特拉維斯·霍蘭 著 楊晉 譯
新星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這本書的主角是一個年輕的檔案員。
莫斯科,1939。在盧比揚卡監獄深處,他被委派查證一篇未署名的小說,作者是伊薩克·巴別爾,撰寫《紅色騎兵軍》的人,這個人在一生中最后的日子里被禁止寫作,最后的作品被交給了年輕的檔案員。
做過文學教師的檔案員,在巴別爾的文字面前,終于再也忍不住。他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將部分的手稿偷偷帶出監獄。
這本書在英國獲得多個獎項,被稱為“一部撼動心靈的,關于恐懼、喪失和記憶湮滅的小說”。
城殤:晚清民國十六城記
張泉 著
新星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晚清以來,變革不斷,城市首當其沖。由長安、洛陽、汴梁、杭州、金陵、北京歷經千年構架起來的城市參照系統,漸漸土崩瓦解;與此同時,西方城市的概念進入中國,從市政、民主、金融、軍事、文化等角度做新的探索。本書從城市群視野出發,尋找它們在歷史中的基因突變,藉此考察現代中國的歷程。天津、香港、澳門、哈爾濱、長沙、上海、北京、南通、杭州、漢口……它們都曾是現代中國起源的一部分。
在荷蘭過日子
丘彥明 著
龍門書局2012年10月版
丘彥明,生于臺灣,現居荷蘭,在這本書中,他描繪了自己散淡、悠閑的日子,一些小事小物的親身經驗:風車、木鞋、乳牛、啤酒、奶酪、生鯡魚、花園的顏色、堅果記、散步、節慶、美麗的中世紀小城……
這是一種“太過平凡、清淡的日子”,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這本書如此吸引人。在今天的中國,人們很難尋覓到如此安靜、從容的日子,沒有彷徨,沒有焦慮。
哈姆雷特的黑莓
威廉·鮑爾斯 著 陳盟 譯
中信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作者威廉·鮑爾斯指出網絡時代的困境:電腦、手機、MP4、PSP等構成的“屏幕”世界讓我們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狀態,用一個詞概括起來,就是缺乏“深度”:思維的深度,情感的深度,關系的深度…… 他從人類歷史長河的七位哲人的經歷,指出救贖的方向;并且以親身實踐經驗指出,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辦事,持久地堅持,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為快樂充實的生活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