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數學是高中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的升學考試及思維能力的培養等均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若繼續采用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分層教學的理念應運而生。本文首先探討了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進而提出了在實踐中進行分層教學的具體方式,以期與廣大同行交流分享。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種古老而常新的教育理念,因其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而受到許多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可。分層教學是踐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符合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中數學是高考的重點考察對象,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實際教學難度較大。如果采用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的差異,將學生當成沒有個性的學習機器來對待,長此以往,難免出現“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尷尬局面,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可以說,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是一種必然選擇。
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的依據
1.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教師的教育應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正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學生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所以教師的教學也必須要具有差異性和針對性。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心智發展狀況、性格特征、智力水平、發展潛力等都不盡相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自然有所不同,教師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或多或少地發展,從而做到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名學生,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
2.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發展,總是存在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入繁的過程。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教師的教學只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在具體實踐中,則是要實行分層教學,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與差異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針對其不同的認知階段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循序漸進,逐步遞進,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知識的高峰。
3.符合教學實踐的需要
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中,仍有許多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個性需求,導致教學實踐發展進入到一個瓶頸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高中實際教學中,高考升學率始終是懸在廣大數學教師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于壓力,許多數學教師絞盡腦汁提高升學率,眼睛只盯著小部分“尖子生”,使大多數學生成了課堂上的小配角,漸漸地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久而久之,課堂教學失去了平衡,與素質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分層次地進行教學,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具體實踐方式
1.對學生進行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主要是從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與態度及學習成績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綜合考慮教材、學生及教學大綱的要求等因素,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學生是指那些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智力水平相對不高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往往不夠理想,是老師和家長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學生”;B層學生可以說是課堂中平凡的大多數,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欲望等都可以用“一般”來形容,學習成績處于中等水平;C層學生是班級里的尖子生,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異,學習能力較強,并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學,成績較為優異。
當然,這些層次的設定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方面,A層的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進入B層甚至C層;另一方面,C層的學生若有所懈怠也可能因成績下滑而被分到B層。這種學習模式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2.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分層教學
(1)預習目標的層次化
為了很好地踐行分層教學的理念,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預習目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習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以便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2)課堂教學的層次化
課堂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陣地,是實踐分層教學的關鍵環節。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教師應以B層學生為主體,同時兼顧A、C兩層,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3)課后作業的層次化
如果課后作業的設置不能體現出層次性,很容易出現A層學生吃不了,C層學生吃不飽的情況。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應區分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課后作業: A層學生以基礎性題目為主;B層學生在基礎性題目的基礎上,再加之以少量略有難度的題目;而C層學生,則應適當設置一些靈活的、綜合性的、有挑戰性的題目。
(4)教學評價的層次化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反思過程,科學的教學評價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評價的分層就是在評價過程中,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式。對A層學生應降低評價標準,以鼓勵為主;對B層學生則要采取一般的評價標準,既要鼓勵,又要給予一定的壓力;而對C層學生,則應提出較高的要求,嚴格對待,使其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馮躍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層次設計.中學數學,1997(02)
[2]楊亞.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新課程(下),2012(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明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