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作者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圍繞三個方面,對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教學
課堂是教師知識傳授的“主陣地”,學生技能錘煉的“主渠道”。傳統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將學生解答問題、提高學習成績作為唯一追求目標,忽視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同時,加之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此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當前,新實施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學生主體內在特性的激發,重視學生探究合作創新能力的培養,善于利用現有教學資源,使學生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習技能和學習素養得到“雙提升”。近年來,本人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教學綱要目標,就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本人現從“三個結合”方面開展有效教學活動,進行簡要論述。
一、堅持教學內容設置與學生學習實際相結合,實現學生學習效能整體進步
學生個體之間在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以及智力發展等方面存在差距,致使學生在解題水平和學習效能上表現出差異性。新實施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則將“人人獲得發展和進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知識”作為有效教學的根本要求,倡導“整體性教學目標”教學模式。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為了一切學生發展”理念,在教學目標、新知傳授、教學方法中,滲透整體性教學理念,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結合,使每一學生類型都能找準“定位”,參與探究,掌握知識。
如在“任意角三角函數”教學活動時,教師將教學準備作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在制定“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2.會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值;3.體會類比,數形結合的思想”教學目標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學習實際,將“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作為課堂教學重點,將“從函數的角度理解三角函數”作為新知教學的難點。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設置具有“一一對應”特性的教學內容,很好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這樣,教師在內容選擇和新知傳授上,能夠有所側重,有的放矢,學生在學習新知和掌握新知上,能夠找準“坐標”,鍛煉實踐。
二、堅持問題教學過程與解題方法傳授相結合,實現學生探究方法有效掌握
問題:設等比數列{an}的公比為q ,前n項和為Sn ,是否存在常數C,使數列{Sn+c}也成等比數列?若存在,求出常數C ;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分析:該問題是一道數列方面的數學問題案例,并且是具有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案例。在進行該類型問題案例解答時,其一般方法是從假設存在入手, 結合等比數列相關概念、性質等內容,逐步深化解題進程,同時,要注意等比數列 n 項求和公式中公比的分類,公比q=1的情形。
解題過程:設存在常數C,使數列{Sn+c}成等比數列。
∵(Sn+c) (Sn+2+c)=( Sn+1+c)2
∴ Sn.Sn+2-S2n+1=c(2Sn+1-Sn-Sn+2)
當q=1時, Sn=na1代入上式得
a12n(n+2)-a12(n+1)2=ca1[(a(n+1)-n-(n+2)] 即a12=0
但a1≠0, 于是不存在常數 C,使{Sn+c}成等比數列。
當q≠1時,Sn=■, 代 入 上 式 得
■(1-q2)=■(1-q)2,∴c=■
綜上可知,存在常數c=a1/(q-1),使{Sn+c}成等比數列。
總結提升:這是條件探索性開放型的問題案例,該類問題大致可分為條件未知,需要探注和條件不足,要求尋求充分條件兩種。解答這類問題,一般從結論出發,設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條件,逐一列出,逐一推導,從中找出滿足結論的條件。
上述解題過程中,教師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將探究解題方法作為學生進行問題解答的重要任務,使問題解答過程變為探尋問題解法過程,實現了問題解答過程與揭發要領傳授的有效融合,切實提升了學生探究實踐的學習能力。
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將問題解法傳授作為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借助數學問題在知識要義方面的精辟性和學生能力培養上的發展性,發揮主體能動特性,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解答活動,使學生在掌握有效解題方法基礎上,探究實踐能力獲得顯著提升。
三、堅持新知鞏固練習與解題評價辨析相結合,實現學生思維素養良性提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學習活動的主人,其主體性不僅僅表現在解題方法傳授環節上,還表現在對解題過程及解題方法的辨析中。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在學習新知、問題解答等方面表現出的“癥結”,針對學生解題過程、解題方法以及解題思路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學生自主反思能動性,借助評價教學指導作用,創設問題辨析評價環節,讓學生開展問題解答評價活動,使學生在問題評價中,新知得到復習鞏固,不足得到認清改正,達到提升思考分析水平,形成良好思維素養的目標。
問題:已知有一個有窮的等比數列,它的首項為1,并且項數為偶數,現在知道這個等比數列奇數項的和為85,偶數項的和為170,試求出這個數列的公比和項數。
這是一道關于等比數列方面的問題案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用鞏固性教學原則,將知識鞏固與問題辨析有效結合,學生分析如下:
設等比數列為{an},公比為q,取其奇數項或偶數項所成的數列仍然是等比數列,公比為q2,首項分別為a1,a1q。
解題過程略。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問題辨析活動,學生根據解題經驗,結合各自問題解題過程,通過辨析、反思活動,認識到:“運用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進行運算、推理時,對公比q要分情況討論。有關等比數列的問題所列出的方程(組)往往有高次與指數方程,可采用兩式相除的方法達到降次的目的”。此時,教師與學生共同鞏固新知,讓學生領會解答該類型問題解答方法,然后,再要求學生反思,針對性的進行補正。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努力。高中數學教師要將知識傳輸與能力訓練、解體活動與素養培養有效融合,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能力素養鍛煉和培養,實現教與學的雙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白塔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