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中國也已跨入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國家發展越快,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表現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明顯。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底蘊的中國更是以歷史文化為積淀,平穩、快速地與世界接軌。
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國學。翻開中國歷史文化帙卷,先秦的經典、諸子的學說、兩漢的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不閃耀著先賢和先哲們不朽的精神光芒。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其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直到現在依然滋潤我們的心田。因為它是具有永恒的價值,它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而長存于天地之間。國學經典是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歷史上知識分子所公認的經典,而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流傳不衰的莫過于經、史、子、集。不能否認,時至今日,它們中仍然蘊涵著大量的倫理道德、禮儀風俗、人文歷史等古代文化,對于現在仍然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尤其對正處于青春期是非觀念不明的初中學生來說,更是指引走向正確人生方向的明燈。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經濟的社會,是一個現實重于理想的社會。我們發現,隨著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日益加深,社會道德衰退,以及責任、義務意識的淡薄,特別是信息膨脹、網絡對未成年人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學生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營養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現出浮躁、迷茫等心態,還有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寵,回報、感恩的觀念比較淡薄。各種關于“80后”“90后”負面新聞的報道更是從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年輕學生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浮躁化、無責任化、虛假化。這些問題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家庭問題,更影響以后的事業成功和生活質量,更會生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家長面對學生們出現的種種問題,想要解決卻又尋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因此萬般無奈之下,有病亂投醫,希望借助于國外的一些教育理念來改觀現狀,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中西方的思維模式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趨向整體性和諧的追求。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個體性的、原子式的,主張主客二分,通過對大自然的驚異,逐一找出其中的存在性含義,用分裂的觀點來看大自然。“外來的和尚”不一定能夠念好中國教育這本經,最后的結果是邯鄲學步,不知所云了。這就像是一名馴獸師面對不同的動物要根據各自的特點使用不同的訓練方法,才能各施其能,各盡其才。所以唯有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俯下身子,拂去蒙蓋在“中國文化”的塵埃,重新發現和挖掘祖先們的智慧,用中國人自己的文化來救中國的未來。
西方教育對現代中學生的思想沖擊是有的,會使一部分跟風青年迷失在“自由”“放縱”的叢林中。但年輕人的思想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其師,信其道” 在對其正確合理的教育過程中貫穿國學文化,通過國學經典教育,讓未成年人培養起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再加以正確引導,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還有在家庭教育、學校義務教育和社會公益宣傳中多多傳播國學文化,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了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個人與社會健康互動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生之道、與時俱進之道,“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人文關懷,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是古人真實深遠的生命體驗。經典中包含有一種誠懇的人性,能夠進入到人的心靈深處,提高人作為“人”的內在品德,并讓人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讓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些經典本身就是一個高遠的理想,一個開闊的胸懷。它可以涵養性情,增長智慧,提升眼界,增進道德勇氣。熟讀這些有高度智慧的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地啟迪理性,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較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也是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夠長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遠大、品德高尚、富有愛心的人。
學從國學,學用國學,讓國學教育慢慢滲透于青少年做人,做事的思想中,從而為青少年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為建設和諧幸福的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管理學院
山東省棗莊市第四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