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高考地理試卷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一些地理試題,都是有關當年的社會焦點,就像政治中的時事政治一樣,相關試題往往以這些熱點作為背景材料來設計試題,讓學生用已有知識去分析解決相關熱點問題。
一、如何看待這些熱點問題
這些熱點問題往往都是一年中國內外的一些重大事件,但是也要認識到這些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
所以如果要能夠分析好這些熱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首先要關注報紙、網絡等相關媒體的報道,要知道有這么些事情,大概了解一下;其次要對照教材和考試說明,明確考察的相關知識點,并且通過對此類問題的分析進一步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做到相互促進。通過這樣一個學習探究的過程,讓學生達到一種對知識點正遷移的效果。
二、如何探究地理熱點問題
在具體學習中我們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收集整理。高考試卷上所考察的地理熱點問題主要是指影響人類發展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可以關注多種媒體,從國內重大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科學考察、地區沖突、資源與能源、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收集整理。
2.分析問題。剛剛提到,熱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相關知識點,因此,要能夠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透過熱點看知識點。
3.回歸書本。通過分析問題找到了熱點,進而又關聯了知識點,下面就是要做到舉一反三,通過對這一知識點的分析擴展到相關知識點,進而再進行知識體系的網絡化。
4.分析典型例題。在明確了相關知識點的情況下,下面就需要找或者創作一些題目進行訓練,形成問題——熱點——知識點——體系這一思維模式,讓學生通過分析相關試題及時遷移到書中相關的知識點上,既分析了相關熱點試題,又增強了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達到一種對知識點正遷移的效果。
三、地理熱點問題類型
下面就簡單談談地理熱點問題的幾種類型并舉例加以說明:
1.國內重大工程建設:京滬高速鐵路、中國跨海大橋的修建、城際鐵路等;
2.自然災害:日本大地震、泥石流、滑坡、臺風、海嘯等;
3.科學考察:神九上天、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南極考察、大洋考察等;
4.地區沖突: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地區和國家的政權更迭和動亂,以及與我國有關的南海危機等;
5.資源與能源:石油危機,耕地減少,水源爭端;
6.區域經濟發展:我國的一些區域振興規劃,比如海西特區、成渝開發區;
7.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等
四、試題分析
下面就以自然災害為例,進行簡單的分析。從近幾年高考命題情況來看,該部分的題目往往會從當年發生的一些災害事件出發,并以此為背景進行考查,主要涉及該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預防措施等內容。從題目形式上看,以圖、表、材料呈現災害的有關信息為主,結合當前的某個熱點事件,讓學生進行定位并提取相關信息進而聯系相關知識點,最后運用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防災與減災的能力。
那么在復習自然災害這知識點時,宜采取形成因素——時間區域——危害——防治這一思維過程進行系統復習,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同時也要注意相關災害的關聯性。
試題舉例:
(2012年江蘇高考試題)下圖是我國水土流失重點區和生態安全戰略工程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0分)
(1)我國水土流失重點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共同原因是 、 。 (2分)
a.位于地勢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
b.氣溫年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壞嚴重
(2)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區界線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1分)
(3)對減輕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旱澇災害都有重要意義的生態安全戰略工程是 、 (填圖中代號)。①工程所在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3分)
(4)分別從地形和氣候兩方面比較分析①、④建設防護林的條件 。(4分)
試題分析:
該題通過圖做為背景資料來考查我國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這一生態問題及其帶來的自然災害,考查了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雖然沒有從先前提到的形成因素——時間區域——危害——防治這一整個體系進行考查,但我們在復習時還要注重全面性。試題本身并不難,但是在敘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條理和完整性。
答案:
(1)c d (2)風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氣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較大,氣候濕熱
由于篇幅原因,僅舉此一例。其實在具體教學中,每年都會遇到不同的熱點問題,所以收集整理工作尤其重要,要讓學生都了解些外面發生的事情,不要僅局限于書本,但是又會碰到學習時間上的沖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這些課外知識搬到課堂上,但不要認為這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我們可以以此為抓手加以延伸,把這些熱點問題背后的高考考點給找出來,這樣不僅不是浪費時間,反而可以活躍課堂,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最后還不要忘了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有助于學生掌握與復習。那么,就實現了通過探究“地理熱點問題”,增強學生的正遷移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