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相對于課堂預設而言,高中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量的無效創造和無效生成現象,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度,本文從“無效生成”的現象出發,反思如何切實地提高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設計與無效生成
教學設計是在教師課堂教學實施前的準備策略,包括了目標、內容、手段、環境等諸多教學因素的設計,此間教學目標的確定更是重中之重,把握著每堂課的主體方向,直接關系到教學是否具有成效,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而生成不應該是被動應對的,如果預設的教學目標不能確保學生達到其最近發展區,并獲得發展,那么這個教學設計的生成性內容便是無效的。環顧當下的英語寫作教學實際,在設計教學目標環節上存在著不少問題。
例如,“寫作句子拓展訓練”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以下2個方面,就是不利于生成的:
語言目標:正確運用v-ing形式對陳述性信息進行描述。
技能目標:訓練遣詞造句的能力,提升句式多樣性變換能力。
上面的教學目標看似沒有什么問題,不過如此預設不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控制,也不利于課堂創造性的生成,如此設計目標勢必導致生成性無效。
從新課程的要求來看,有效的生成性教學目標應當包括教學行為的主體、教學條件、行為動作和最終表現幾個要素,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應清晰地呈現針對誰進行教學,在什么條件下,完成什么任務,達到怎樣的標準。
筆者在教學中根據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將上面的教學目標進行了修正:
語言目標:通過一定量的訓練,學生可以準確地運用v—ing形式對陳述性信息進行描述,正確率達到80%以上,余下的20%學生通過課后的繼續學習實現正確運用。
技能目標:借助課堂上關于句子拓展練習訓練,切實提升學生遣詞造句和句式變換的能力,提高英語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能在5~8分鐘內當堂完成用v—ing形式寫作句子的幾道習題。
二、教學過程與無效生成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應該由具體的任務組成,圍繞著預設的任務來展開寫作教學,具體而言就是創設一個真實的(或是模擬真實的)寫作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借助于自主活動和互動創造性地完成任務,這個過程中生成大量的句子,通過輸出和輸入的形式來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不過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有很多活動學生雖然參加,但是效果卻不是很好,屬于“虛假互動”,從表面看,課堂份外熱鬧,教學任務也開展得有條有理,但是學生對任務的目標不是很清晰,只是盲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無效生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師生對話或是教師理答的過程中,教師未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力,學生的思維發散度不夠,實踐證明,具有生成性的寫作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任務完成的實際和學生的思維實際適時的追問,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誘發生成性問題的形成。
2.在學生分組探究活動中,教師的引領性作用的缺失,學生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未能及時地被發現,這樣的課堂學生看似分組合作,在缺乏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情況下,組員各自完成任務,不能形成有效交流的通道,教師預設的要求和目標通常不能達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走到學生中間,成為樂于探究和發現的一員,與學生互動。
3.缺乏對任務完成過程的反思和總結,這個環節由于短促所以容易被忽視,或流于表面,但是卻是教師了解各小組任務開展過程的大好時機,有利于好的學習方法被發現和生成。
三、兩點建議
1.找尋預設與生成的結合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離不開預設,寫作教學亦是如此,寫作教學的預設應當從多個角度進行設計,得到預設性生成。從學生的學齡特點來看,高中生的認知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交際的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預設應該從學生的特征和任務的難度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對預設的目標動態地、靈活地變通,在教學中找尋預設和生成的結合點。
2.在任務實施中尋找有效生成的點
從新課程的要求來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動態的、生成的過程,整個過程中有很多生成點,關鍵問題在于我們在教學中要能抓的住,筆者認為可以將生成點的找尋穿插在任務的實施之中。
(1)用具體任務的驅動寫作教學完成的過程是集探究、合作、反思和訓練等活動為一體的過程,這些活動具有交際性和目的性,借此掌握語言,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隱性的語言思維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各個感覺器官都參與進來了,實踐證明有趣的活動有利于生成。
(2)任務實施的表現與語言實踐是一致的,要有所生成,首先必須得有所接收,在寫作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注重給學生提供一定量的信息,應到學生接收并處理信息,提供語言應用實踐活動的平臺,教給學生科學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英語的思維完成寫作,鼓勵學生不斷動筆寫作,要賞識學生的寫作成果,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與不容易,只有自主生成的成果才能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欲望,并形成穩定的內驅力,推動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