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討論,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形式,在凸現(xiàn)學生課堂的主體性中,彰顯其能力與個性,激發(fā)其潛質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其審美與思辨。從五點著手:一是討論的基礎是讓學生自主確立探討的問題;二是討論的前提是關注過程而不是直接的答案;三是討論的條件是要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四是討論的關鍵是師生雙邊的互動;五是討論的題目不必拘泥于狹義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重視;討論;有效
語文課上,師生的雙邊互動討論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討論平臺,促進課堂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開展。在當前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的有效性是全體教師追求的境界。它排斥傳統(tǒng)最單純的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或是讓學生提問的模式,教師對不沾邊教學目的問題可以一概不理,而專心于捕捉能夠納入目標的綱綱問題。課堂討論應成為指導學生并培養(yǎng)他們形成獨立探究的習慣以及思辨素養(yǎng)的形式。那么,如何才能使語文課堂的討論更加有效?首先,我們需要教師經過預設和生成的構建,形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交流,互相啟發(fā)探討,以尋求獲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第一,課堂討論的基本是讓學生自主確立探討的問題。問題可以經過老師與學生“激烈爭辯”而獲得,這個做法是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經常用的“招法”,這種“自然而然”式的探究語文的樂趣為許多老師所津津樂道與學習,課堂討論的重點是一個過程體系的演繹而不是如何得到正確答案猜測與等待。比如,學生對《春》(作者:朱自清)一文中三種花的排列順序自主確立疑議則精彩紛呈,教師的意見認為是作者深思熟慮后縝密安排的結果;有的學生則認為是作者深厚的駕馭語言能力的水到渠成的境界,就像老馬識途的一種本領,這種觀點獨特新穎,讓大家打開眼界,為之一振,語文學習的趣味也陡然增濃起來。再如,中國當代詩《錯誤》(作者:鄭愁予),在對這首抒情短詩的詩題的揣摩探究中,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人物——“我”、“你”的“錯誤”的多層含義是什么。學生從問題的內涵中很快注意到“我”和“你”是要討論的兩個角度,而“多層含義”則是提示學生討論的多種性,可以不拘一格,自主發(fā)揮。當然教師作為主導角色就要駕馭好討論的方向,不要見了龍頭兒不見了龍尾。
第二,課堂討論的前提是教師預設好過程而不是擬定好最佳答案,不過在急需幫助的時刻,提供必要的資料,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指導。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藥》結尾處對那只烏鴉的描寫有何用意?討論的過程熱烈,最后有人說那只烏鴉是帶有象征意義的,問題有一定深度。對此學生可能會立即進行討論發(fā)表看法,也可能一時茫無頭緒。這時,教師應給予適當提示學生不要急于回答問題,而應當細讀文本和回憶魯迅先生《<吶喊>自序》的一段文字:“……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當教師在把這段文字給學生朗讀時,終使討論的問題迎刃而解了。劉國正先生在《<藥>的教學處理》里也談了看法:“……這里寫烏鴉飛了,是寫‘動’。但是它并沒有按夏瑜母親的祝愿飛到墳上去,而是飛到天上去了,這就說明夏瑜母親的那種祝愿不過是一場空。這里,魯迅先生對當時的中國民眾的愚昧,是懷著深沉的悲哀的……這樣用工筆重彩來描寫這一‘飛’,是有道理的,里面也包含了魯迅深沉的悲哀,說明夏瑜母親由于愚昧,那種在夢幻中的追求終于破滅了,一定會破滅的。”
第三,課堂討論的條件是要給學生一個思想自由的時空。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在討論中鼓勵并安慰學生說:“想一想,再思考一下。”或說:“看法挺新穎的,能說說理由嗎?”等等,允許學生自主去搜索材料,組織言辭,而不必擔心一節(jié)課就這樣糾纏在一兩個問題中而“很低效”地過去。相反一些教師匆忙地讓學生跳過這一過程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教學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學習是學生內心主體的感受過程,學生解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沒有充裕時間的獨立思考作為保證,討論的結果是欠深刻和充分的,充其量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使課堂討論收效甚微。
第四,課堂討論的關鍵是師生的相互融入。課堂討論不是學生討論、教師旁觀,而是師生雙邊合作,教學相長。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和調控,課堂討論將會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當然教師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的施行者,教師的職責已從傳授學生知識,告訴學生“真理”,轉向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做好導演和參謀,做一位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學生”。
第五,語文的教學目標本文篇的教學目標外自然是有意外的教學“插曲”的。譬如,對魯迅先生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之死”和對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中的“馬蒂爾德明白真相之后”的種種推測和假設,是教學過程中“意想不到”的生花妙想,如果我們認為這不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把它抹殺,無疑于把一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機會拋棄,這個做法不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精神,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名言,真乃真知灼見。
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的順利開展與期望它取得良好的教學生成是一致的,教師理解了新課程改革師生的角色內涵,認識了課堂討論的實質,就能精心地靈活地設計課堂討論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就能有效地發(fā)揮課堂討論的作用,真正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主體,從而也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廣西來賓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