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也邁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各種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成為了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促進因素,在這些教學模式之中,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重要的特點。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走出了以往“歷史教學等于課堂教學”這樣的陳舊模式,對教學環節進行前后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本文將作簡要論述。
一、注重預習環節準備,要求學生提高歷史學習基礎
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當具有充分的預習習慣與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這一方面能力與習慣尚處于較為滯后的狀態,對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筆者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預習環節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首先,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每一課的教學之前,都要求課代表發布學習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對照學習要求開展提前預習活動,久而久之形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其次,筆者對學生的歷史預習活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引導學生一方面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進行資料的搜集,另一方面針對教學目標進行相關重難點的思考活動,對于將要學習的新授內容增進了解。另外,筆者還要求學生在每一課的預習之中,至少整理提出3個疑難問題,這樣的問題提出來作為小組研究的內容,小組無法解決的還可以在全班提出來進行研究。通過上述方式,學生能夠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注重課堂環節探究,依靠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隨著歷史教學改革的推進,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和體現,廣大高中歷史教師能夠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教材實際內容,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有效提升了教學成效。筆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以“123”模式為切入點,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依靠學生自己的努力為主,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問題。“1”就是始終堅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思想,“2”就是發揮“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兩條主線的作用,“3”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按照“揭示目標—合作探究—點撥總結”這樣的三個環節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筆者一開始就提出了學習目標:“了解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等史實,對辛亥革命的成敗以及革命的意義及復雜曲折性增進了解”、“提高自學能力、概括歸納能力、口頭表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辯證分析評價能力”、“以史為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以這樣的三維目標引領整節課的教學活動,同時向學生揭示一組探究題,以此作為學生學習探究的線索:“1.武昌起義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武昌起義的爆發、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清政府的土崩瓦解之間具有什么樣的必然聯系?2.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具有哪些促進因素?3.黎元洪革命前是什么身份?他對革命持支持還是反對態度?他的上任對革命運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4.《臨時約法》內容核心是什么?體現了近代西方哪些民主原則?目的是什么?最終結局怎樣?5.民國成立形勢如何?革命成果為何拱手讓與袁世凱?6.如何客觀評價辛亥革命成功與否以及其意義?”在這樣一組探究題的引領下,學生逐層深入地對辛亥革命加深了認識,從其發生的必然性、形式的局限性以及革命目標未能徹底實現等方面,辯證地看待辛亥革命的作用、局限性以及重要意義等,這樣的合作探究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合作意識。在學生分析研究的同時,筆者也進行了巡視與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改革,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顯得到提升。
三、注重重點環節辯論,引導學生對抗之中明晰道理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觀點不一致的現象,針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不能夠直接進行評判,而是應當趁勢引導,將學生帶進思維的對抗與碰撞之中,以此來幫助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解,提高認識,實現鞏固教學成效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時,有學生提出來,在新中國建立后,就應當立即收復香港與澳門,完全沒有必要等到1997年和1999年。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少這樣的觀點,筆者要求學生各自搜集資料,整理素材,舉行辯論活動。筆者在學生進行正反觀點辯論的同時,啟發學生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國力狀況、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以及當時的外交環境、世界格局背景等方面綜合分析,最終引導學生明白了,在當時的背景下,新中國最為主要的重心是壯大實力、拓展外交途徑,也需要借助于港澳平臺增加與世界經濟與科技的交流,綜合考慮才沒有采取立即收回的方式。這樣的辯論活動讓學生的思想上解開了一個疙瘩,這種理解的成效相對于直接的講解要深刻得多。
四、注重教學環節拓展,發揮課外實踐活動促進效應
除了抓好歷史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應當注重教學環節的拓展,充分發揮課外實踐活動對教學的促進效應。一方面,筆者在教學之余組織學生開展歷史知識快速記憶專題研究,針對學生歷史知識記憶難的問題進行研究,先后進行了聯想記憶法、框架記憶法等形式的嘗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另外,筆者還結合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強化教育,如在教學《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之后,筆者要求學生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搜集活動,以圖片、視頻、數據等形式,展示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走訪了解、上網搜索等方式,積累了大量的生動素材,有效拓展了歷史教學環節,深化了學生的理解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創新,優化教學,為學生歷史學習成效提升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