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作者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對開展整體性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整體性教學;策略運用
學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環節,運用教學理念,實施教學策略的參考依據和“衡量標尺”,也是保證教師有效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傳統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活動,將重點和精力放置在少部分的“精英”身上,是一種狹義的有效策略,它未能將“為了一切學生發展”要義充分體現。而當前新課程標準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將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有效教學活動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提出“人人獲得發展進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知識”的教學目標要求。由此可見,縮短個體學生學習差距,促進學生整體進步的整體性教學策略,是貫徹和落實新課標要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近年來,本人根據這一要求,進行了嘗試和探究,現簡要進行闡述。
一、彰顯目標“三維”性,在教學目標制定上體現全面性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指導”和學生前進的“目標”,也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實施的重要依據。同時,教學目標內容的制定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還要聯系學生學習實際,體現“三維性”特點,設計出“有的放矢”,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獲得進步的能力發展目標和情感發展目標。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整體性教學策略的運用過程中,要將教學目標的制定作為體現和落實整體性教學理念的重要內容和先決條件,始終樹立“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教學觀念,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重難點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水準的基礎上,設計出面向全體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目標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教學目標內容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目標”。
如在教學“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一課教學時,教師根據該知識點的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抓住不同類型學生在以前學習活動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掌握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內容和三邊比例關系”、“能夠運用三角形勾股定理內容進行問題的解答”、“運用數學思想,借助三角形勾股定理內容進行探究活動,提升綜合運用能力”等針對不同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使不同類型學生都能在教學目標內容找到自身定位,選取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措施,為學生全面進步提供目標“引導”。
二、突出解題方法論,在問題法引導上體現層次性
“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是教學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現實落腳點。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特點,學生在問題解答方法的掌握和領會上表現出“差強人異”的現象。“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標下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問題教學活動中,要將數學問題講解作為學生解題方法要領傳授的重要抓手,方法要領的傳授是提升問題解答能力的重要條件,能夠抓住數學問題在知識點內容和體系上的概括和集中特顯,設計出典型性數學問題。同時,在傳授問題解法時,將中下等學生作為問題解法傳授的重中之重,為中下等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和活動空間,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問題解答過程中,掌握問題解答的方法方法要領。
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內容時,為向學生傳授“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問題解答方法,教師在認真研習該知識內容內涵基礎上,設計了“如圖所示,已知E、F分別是AB上的兩點,AE=BF,AC∥BF,AC=BD,求證:CF=DE”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問題教學案例。在該問題講解過程中,教師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采取“學生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式,教師向學生提出“該問題所出示的條件之間具有什么關系”、“該問題涉及到那些數學知識內涵”、“該問題是考查學生什么方面的知識能力”、“該問題解答需要建立什么關系等式”等提示性教學語言,讓學生,特別是中下等學生進行問題解法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同等條件下進行有的放矢的問題解法探尋活動,從而在師生共同探尋過程中掌握和領會“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問題解答要領,實現問題解法的有效掌握,為每個學生共同進步積淀方法經驗。
三、發揮辨析指導性,在評價反思上體現整體性
學生個體在生活環境、智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思想素養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身學習表現和成效不能有科學全面的認識和深刻具體的反思。辨析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與學活動過程和表現進行剖析和思考的重要方式,能夠為良好教學技能和學習效能提升,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辨析反思活動中,可以將整體性教學策略融入教學活動中,設置評價辨析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開展問題評析活動,鼓勵優生與差生進行協作,分析問題解答過程和解題思路不足,相互指正學生問題解答過程中的不足,從而使每個學生在辨析評價中,都能認識自身解題不足,形成良好解題習慣。
如教師在教學“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內容時講解“如圖所示,AB是⊙O的弦,半徑OC交弦AB于點P,且AB=10厘米,PB=4厘米,PC=2厘米,則OC的長等于多少厘米?”問題時,向學生設置了“由相交弦定理,可以得到OP·PC=PA·PB, ∴2OP=6×4, ∴PO=12即OC=14”問題解答過程,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開展問題辨析活動,找出該問題解答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使學生認識到該問題解答存在“忽視了定理的應用條件,錯用相交弦定理”錯誤之處,并再次組織學生對辨析問題過程進行反思和指正,使學生在“二次辨析”中形成良好解題習慣,促進全體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善于抓住學生內在特性,利用整體教學策略,運用行之有效教學手段,實現學生在不同基礎上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