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面對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徹底地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對數學教師而言,解決好數學學困生的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學習成績低下,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困難的學生。在目前的農村中學,這類學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這類學生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數學學困生的特征
數學學困生除具有一般學生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表現在學習有困難,看書不懂,答題不會,這樣就使毅力欠缺的學生產生了畏難感,怕數學,煩數學。越不想學,成績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學,導致惡性循環。從而產生了自卑和應付心理,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涂改分數,欺騙教師和家長的行為也時有發生。
2.學習品質差。學習品質一般指學習認真、踏實、勤奮、自覺的創造過程。學習品質是決定學習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不穩定的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情緒波動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上起伏不定。其結果是態度消極,敷衍應付,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3.參與意識不強。這些學生一般只對結論感興趣,但對通過觀察、推導,找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他們的共同屬性,抽象概括出數學規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維過程不重視,不愿參與探討過程。這種心理妨礙了學生知識形成的系統性。同時,沒有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的結論終究不會形成牢固的知識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識時往往會出現“知識斷層”現象。
二、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由家庭的、由社會的、由智力方面的、也由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數學學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1.來自學生
首先,學困生在數學學習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如:軸對稱對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分不清哪個概念是研究兩個圖形間的位置、形狀關系,哪個概念是研究圖形本身的特殊形狀,更不會畫圖形的對稱性;又如,學困生對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容易記錯混淆;其次,學生自學能力差,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與難點,閱讀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擾,學習被動。作業練習馬虎應付,遇難不究、不問,甚至抄襲了事,解題過程雜亂,沒有邏輯性;最后,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教學方式變化也比較大,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與挫折就退縮,甚至失去信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2.來自教師
當前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受到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困擾,升學考試竟爭激烈,知識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著數學數學,數學觀念陳舊,只重視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習指導。
3.來自教材
與小學教材相比,初中數學教材結構邏輯性、系統性更強,特別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實施新課程教材(北師大版、華師大版、人教版、浙教版),新教材要比舊教材更新穎、更有靈活性,但有的知識銜接不是很合理。
4.來自家庭
在農村中學,由于各種原因現在初中生的家長大部分是初中文憑,有的只是小學文化。他們的素質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學習狀況只是問其有無作業,主動來校了解子女讀書情況不多;有的家長來校只是問孩子生活上的情況,很少主動向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更不要說檢查子女的家庭作業完成的如何,也談不上輔導子女的作業;還有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甚至極個別的家長反對子女上學,認為打工掙錢才有用;更有甚者對子女根本不關心,任由學校管理,有時子女做錯事還要到學校無理取鬧等等。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情緒,讀書無動力、無壓力、無監督,再加上學生的惰性、好玩的特點,學習更得不到鞏固,這些學生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
5.來自社會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教育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承認,但由于我國對教育的投資還遠遠不夠,特別是“拜金主義觸發的讀書無用論”和“社會信息中的消極因素”等影響,使一些人認為讀書沒有大的用處,有部分人小學沒畢業也照樣發財,這也影響了一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數學成績。
三、解決策略
1.學習新課標、新教材,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加強了數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是教師比較熟悉的,也有些是教師不熟悉甚至沒有學過的。例如,新課程中加強了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統計與概率”,加強了“數學建?!彼枷敕椒ǖ膽?,強化了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運用,增加了“數學文化”的內容。新的課程標準在保證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能力的培養前提下,刪減了傳統中的用處不大的而且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增加了一些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有在和廣泛應用的,而且又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知識。作為初中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要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各個知識點,特別是要注意對保留的原教材內容的新要求。教學時要把握每一個知識點出現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作一次性處理,提前撥高;防止采用“舊瓶換新酒”的辦法處理原教材所保留的內容。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盲目擴大范圍,增加難度。
2.學習研究因材施教的能力。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的到不同的發展的重要理念,對教師的因材施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認真分析數學學困生的思維和個性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有進步,在數學方面得到相應的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紫金縣烏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