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已經進行了多年,廣大教師能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自覺的轉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突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活動,然而部分新教師還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新課程教學的策略,在實際的教學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此談談利用新課改上物理課的體會。
【關鍵詞】物理;新課程;教學
新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些老師只知道開展探究式教學,無論什么樣的課,一律進行探究性教學,很多是形式上的探究,學生真正的探究積極性并沒有被調動起來,進行探究活動的時候,也是應付應付老師而已,沒有學習效率。事實上,新課程很關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沒有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效率都是很難得到保證的。因此,進行新課程教學的最關鍵一環,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積極的心理活動。當學生有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后,即使學習的很苦很累,也會感到身心愉快,學習的效率自然提高了。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實驗。物理教學是離不開實驗的,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很多初中學生喜歡學習物理,對物理產生興趣,就是因為實驗的原因。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多做實驗,除了教材上有的實驗外,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教材外的實驗。比如,在學習天平測量質量后,能不能用沒有調節好的天平去測一個小石塊的質量?學了密度知識后,可以叫學生測測他們媽媽的首飾是不是純金的?
2.聯系生活。物理與生活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很多的物理現象就發生在身邊。比如,雨、霧、霜、雪,日食、月食,雨后彩虹等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因此,在進行物理教學的時候,要時刻想到與生活、社會聯系起來進行教學。盡量用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去分析生活中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學習了動能與勢能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解釋打樁機的重錘對地面打擊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的問題;在學習物質比熱容知識后,讓學生分析一下為什么不用水做溫度計,而汽車的發動機卻常用水做冷卻劑的原因?教學實踐證明,聯系實際進行物理教學,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
二、切實開展科學探究性教學工作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教學的重點。在新課程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物理知識,還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的研究過程,掌握自主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使學生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需要大膽的設想,創造性地解決面臨的問題,這一切都需要他們積極主動的思考,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由老師施加壓力就能解決的。因此,為了順利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創設和諧的、民主的教學氣氛。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思考。探究性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活動,必須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才能順利進行。假如像傳統的課堂教學那樣,老師主宰著課堂,學生的情緒高度緊張,只能順應老師的教學程序去思考問題,創新思維是不可能產生的。
2.引導學生進行結論猜想。猜想是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前期工作,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雖然有限,但我們不能包辦學生的思維活動,而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比如,假如用紅色的光、紫色的光來測凸透鏡的焦距,請你猜想一下,測出的焦距是不是一樣?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白光透過三棱鏡的色散現象來進行猜想。其實,猜想不是憑空的臆測,而是有一定的實驗或理論基礎。
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要引導學生緊緊的圍繞探究的目的進行實驗設計,同時要考慮需要測哪些物理量,用到哪些器材,如何控制變量等等。比如,有一小塊復合材料做的地板,它的密度比水小,小明想探究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及它的密度。請你設計一個實驗完成小明的任務。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ρ=■進行思考,因為它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受到的浮力就等于重力,可見,用天平測出地板質量后,就能得到浮力;由于它放在水中是漂浮的,因此用排水法測體積的時候,需要將它按到水中,需要一枚鐵針或牙簽(這需要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學生在此基礎上,再選擇需要的器材,確定實驗步驟。
4.引導學生分析論證。分析論證是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它是由數據到結論的過程。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數據,從數據中尋找規律。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力爭分析的仔細,得到的結論不片面,比較正確。比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需要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去概括結論,可以從放大、縮小的角度;可以從正立、倒立的角度以及虛、實的角度,總之力求使學生的思考變得更加縝密。
5.做好探究的評估工作。評估是科學探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對整個探究過程的反思和評價的過程,是驗證探究結論是否科學、可靠的過程,因此,要引導學生從嚴謹的角度重新審視整個探究過程,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探究水沸點的時候,有些同學反復實驗后,測到的沸點總的小于100度,就將100度作為結論;有些同學自作聰明,將測到的沸點改寫為100度,其實,實際的數據沒有100度。這個時候,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評估,為什么水的實際沸點沒有100度?經過分析得到:因為當時的氣壓沒有達到標準氣壓值,水的沸點會下降,所以小于100度的測量值是可靠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