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詩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隱逸的象征意蘊。本文避開一般意義上的解讀,而是從“隱逸文化”的角度來觀照,深入剖析陶淵明詩文核心意象所表現的隱逸情結和所蘊含的隱逸文化,從而闡明陶淵明的人格魅力與其文學創作的典型意義。
【關鍵詞】陶淵明;隱逸文化;意象
陶淵明發展了中國的田園詩,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詩歌因平淡自然、含蓄雋永、意境深邃而被后人稱道,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一系列的核心意象。這些意象使他的獨特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中國古典詩詞作品常借用意象來抒情言志。正如《周易系辭·上》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就是說,詩歌創作中常借助一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事物并把意義蘊含其中,用來更好地表達某種感情。此時,物是帶有作者主觀感情的“物”了。所以意象作為一個審美概念,主要指存在于創作主體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包含著創作主體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
隱逸作為古代文人的一種常見的處世方式,當理想與現實沖突時,可以保持他們的人格獨立和心靈自由。同時“入世”和“出世”,是古代文人必須面對的話題,他們始終糾纏在“仕與隱”之間。所以,種種原因及傳統形成了中國古詩詞文化中獨特的隱逸文化。隱士文化其精髓是舊時代正直知識分子厭惡官場、鄙棄功名、珍視自我、向往自由的人格理想與精神境界。隱居林泉山水,漫游之余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是古代隱士們的生活常態。而陶淵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閱讀他的名篇佳作,我們不僅可徜徉于恬淡自然的田園風光,還可被其中的隱士情懷和文化所感染。因為官場生涯使他認識到只有皈依自然才能擺脫束縛人性自由的污濁官場,所以其詩文中包含著象征隱逸意蘊的核心意象。陶淵明正是憑借這些重要載體,將他獨特的人格精神外化,也使得我們能一窺古代文人在儒道傳統下仕與隱的糾結和矛盾。而歷代文人也極推崇這些蘊含隱逸文化內涵和哲理的核心意象。之后的文人每當遭遇人生低谷時,常用漫游于青山綠水間來稀釋懷才不遇的苦悶,用陶醉于自由閑散的生活來抒發隱逸之志。所以,陶詩的探索無疑對后世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隱逸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剖析陶淵明詩文核心意象所表現的隱逸文化和情結,這些核心意象不僅使陶詩呈現出特有的審美情趣,而且也透視出詩人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自我完善的決心。
“在中國文人們看來,求取閑適生活和詩意人生是一種文化選擇,也是一種精神需要。” “中國尤其中晚唐至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內心寧靜、清靜恬淡、超塵脫俗的生活……自然適意、不加修飾、渾然天成、平淡幽遠的閑適之情,乃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所以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進行詩意的處理從而營造出的詩情畫意和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成為對后代文人充滿感召力的審美理想,是飽經風霜的古代文人們找尋的精神家園。陶詩往往以自然平實的語言來描繪美好的田園山水,對生活進行藝術化的加工,流露出親近自然的渴望。其中一些具有特殊生命含義且符合隱士審美情趣的核心意象,千百年來備受推崇,堪稱經典。如,鳥意象最早出現在原始宗教中。《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鳥是愛情的象征。《古詩十九首》中,“越鳥巢南枝”,鳥體現了游子的思鄉之情。然而,上述作品中,鳥意象是零碎、散亂的,而陶淵明將之聯接起來成為意象。《雜詩》其五中,“騫翮”象征“遠逸”的人生志向, 用高飛的鳥比喻宏大的抱負,平淡之中似見雄奇豪放,表達了作者對“飛鳥、高鳥”的向往。徹底歸隱后,鳥意象發生了變化, “倦鳥、羈鳥、歸鳥”取代“高鳥、飛鳥”出現。《飲酒》中詩人借助“羈鳥”的戀和“池魚”的思構成了意象的寓意美。這既表達了詩人對羈鳥的同情,更是流露了自己辭官回歸自然的心跡。語氣雖平淡,但平靜中見波瀾。這正是“距離化”的語言營造出意象的含蓄美。從中我們仿佛看到厭倦官場且疲憊不已的詩人的影子。《歸鳥》這首詩通過對中心意象“歸鳥”的生動描寫,使“歸鳥”的生動形象與內蘊情志交織在一起,表露了返歸園林后的怡然自得及欣喜滿足的心態。隨著天災人禍的降臨,歸隱后期的生活日益潦倒,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這時期的鳥意象變成了“孤鳥”。如《詠貧士七首》其一中,“孤鳥”將眾鳥之群飛與孤鳥之獨飛作比,表達了困頓之中仍堅守精神自由的追求。
建功立業、匡時救世是大多數古代文人心中的政治情結。然而宦海沉浮,少時的政治理想終究敵不過現實的殘酷。帶著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及仕途受挫的失意,這些士大夫們轉而用隱逸作為慰藉痛苦的心靈的良藥。于是,他們便有了歸隱山水田園的念想,隱逸方式成了無數憤懣且失落的文人永遠的情結。這一點在陶詩的核心意象中也表現明顯。如歸隱初期的“門”和“窗”意象,就象征著詩人用淡泊與超脫來慰藉政治理想破碎之后的無奈之情,成為詩人渴求心靈凈土的最好慰藉。在《歸園田居》其二中,詩人用“掩荊扉”來表達面對濁世,想用閉門來徹底告別官場之意。詩人通過關門,表達著對喧囂世俗的厭惡,抗拒著污濁塵世對自身的影響,保全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歸去來兮辭》中詩人借“倚南窗”表達了有窗的小屋也住得的意思。因為只要我們推開“窗”,就連接了自然與人,使人即便獨坐屋中仍可擁有春天。所以,陶淵明關“門”開“窗”之間,就卸去了塵世的紛繁,將疲憊痛苦的心靈融入到自然的美好中了。同時,“田園”意象也可看做詩人在精神自由觀念的影響下,寄托人生理想的地方。后期,“田園”被超凡脫俗的“桃花源”所取代。透過《桃花源記》,我們仿佛在其中看到了理想的隱士生活的圖景了。只有在這樣的理想社會中,作者才能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遠離官場,保持精神自由順應志趣,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所以,“桃花源”意象既有詩人之前所描繪的“園田”的影子,同時詩人將自身對上古社會的追慕之情融入到了“桃花源”的世界中。除此之外,詩人的創作也與“酒”意象密切地聯系著。之前提及不多,隨著生活的日益潦倒,作為慰藉作者痛苦心靈的良藥,“酒”經常出現在后期的詩文中,真正成為陶詩中的核心意象。如在《雜詩八首》其一中,“酒”象征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心境。可見,當超凡脫俗的思想不能給痛苦中的詩人帶來安慰時,詩人便借助飲酒來減輕精神上的負累,進而獲得短暫的精神自由。
因為隱士韜光養晦的智慧,古代的統治者對于隱士的感情是頗為敬畏的,這使得他們在社會上很受尊敬。同時文化背景也暗示著,歸隱不僅體現德行的修為,而且滿足文人們完善理想人格的需要。所以,“歸隱”是許多文人內心最向往的事。在《飲酒》、《述酒》等詩中,陶淵明正是用歸隱的方式來解決建功立業和完善理想人格的抉擇問題的。從中也可看出,即便隱居林泉,仍免不了對國家時局的關注。尤其在后期,當人生負累加劇、內心矛盾復雜,詩人更是通過詩文不斷地堅定自我信念,借以達到舒展身心、調適矛盾的目的。如“松”、“菊”意象在陶淵明之前就已經是人們所喜愛歌詠的對象。詩人曾用詩句“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來表達他對松菊的喜愛。在《歸去來兮辭》中,“松、菊”象征了詩人高潔的人格操守。而且縱觀他的其他詩文,可以發現“松”相較于“菊”的精神意蘊更深一些。“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中,詩人以“孤松”自喻,象征了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高潔精神和傲然堅貞的氣節。《飲酒二十首》其四,詩人以“松”為托身之所,表露了不違己志終得歸所的決心。除松菊之外,詩人也常用“霜柏”自況,寓意清高貞潔的高尚人格。詩人汲取松菊柏的精神養分,表達了自己雖貧困不堪,卻守節到底的意念,進而來完善自身理想人格的修為。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隱逸文化,代表著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探討陶淵明詩文中的核心意象,既可以了解隱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還可以體會蘊含其中的物我兩諧、榮辱皆忘的隱逸追求。所以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及其文化的典型意義也主要體現于此。
【參考文獻】
[1]宿巋嵐.周易概要[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201-185
[2]董朝剛.解讀陶淵明田園詩中的中國古代隱士文化.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9):11
[3]丁國強.家園與鄉愁的雙重構建[J].名作欣賞, 2007,(5): 84-88
[4]曹辛華.論唐宋漁父詞的文化意蘊與詞史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6): 117-12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