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不確定性、實踐性等特征,對教師的認識水平、活動指導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現實是部分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認識不清,綜合素養和能力難以適應其挑戰,課程的實施并不樂觀,因此,教師需要再次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教育機構、教師自身、學校、全社會應一起努力,改變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觀念和行為偏差,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健康持續地發展。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角色;新定位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在教育改革中設置的一門全新課程,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最前沿的教師,應如何重新定位,并充分發揮作用,既是關系到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實施和有效實施的關鍵,也是決定課程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一、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角色的偏差
我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師通常由各學科教師兼任,基本沒有專任的,很多指導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本質的理解也有偏差,并且知識結構達不到該課程對師資的要求。從教師自身發展和提高的角度出發,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偏差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課程價值認識缺失
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師生在活動中的互動和建構,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探究活動,而指導教師長期受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影響,活動中仍注重知識的給予和傳授。同時,由于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的不到位,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不充分,對其理論與實踐的意義和價值沒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致使該課程的實施更多地流于形式,甚至變相成為副科或自習,綜合實踐活動變得可有可無。
2.綜合素養不高
改革不是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才實施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的配合,但現實是教師除了精通自己原來單一學習的本體知識外,對其他領域的知識涉獵很少,教師素質的提高跟不上課程對其的要求。
3.角色不適應
綜合實踐活動課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變革,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為前提的,所以教師要由課程的傳授者變為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在對學生實施有效指導時,教師很難把握對學生干預的度,大包大攬的過多干預或放任自流的游離于活動之外,是最容易出現的兩個極端。這種角色定位不清引起的指導偏差對學生、對教師都是不利的。
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角色的改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綜合實踐活動要想取得明顯進步,就必須給教師提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條件和機會。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課深入開展、持續發展的首要動力,因此,教師需要各方的力量協助其改變舊的觀念和行為偏差。
1.教育機構幫助教師系統培訓,掌握工作所需知識和能力
教師教育機構是教師成長的搖籃。師資培養機構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殊性作出相應的改革。現在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專職教師,開設相應專業和課程,使教師走向專業化。由于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的課程特點,其專職教師的培養方案有待探討;二是在現行課程體系里,增設關于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或將其整合到其它專業課內。教育機構培養的教師立向全科型教師轉型,雖是學科教師,但能兼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指導教師。以上的兩處方式,都立足于促進教師的課程認識和提升相應的指導能力。而對于已在職的實踐活動課指導教師,培訓機構或者學校應提供多種教育培訓,從問題意識、指導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個角度,促進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加快教師的專業化進程。
2.教師自身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各方面能力
學科教學中,教師按計劃實施已有的課程資源,是課程的執行者。綜合實踐活動課觀念新、內容涉及面廣,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教師需要對課程進行開發與研究。課程不再是確定的、預設好的,而是動態生成的,學生是活動的探究者,不再是知識的容器。綜合實踐活動課顛覆了常規的教學模式,為了上好實踐活動課,教師首先要在觀念上對課程、對學生的認識進行轉變。其次,教師通過對學生活動的指導,要與學生一起經歷學習、探究過程。所以會從最初高高在上的知識擁有者變成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合作者。最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適應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綜合學習的實現,關鍵在于師生有一起探究的主題和改革課堂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的綜合素養不可忽視。
3.依托課外資源,拓展課程領域,參與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需要豐富而適宜的課程資源,學校為社區提供文化和教育服務,也需要從社區獲得文化、人力和物質環境等方面的滋養。因此,學校不能自我封閉,教師必須突破限制,讓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使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并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在開發課程資源過程中,教師還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區的背景和條件,充分挖掘地方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學生條件和文化條件等方面的資源,開發包括生活、社會、文化、鄉土、媒體等多種課程資源,并對其價值與目標進行評估,提高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性,體現社區特色。在謀求綜合實踐活動寬闊的外部空間過程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讓社會更加關注和協助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給學生創設更多的鍛煉機會以培養社會意識。
【參考文獻】
[1]陳玲玲.論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教師[J].現代教育論壇,2009,5
[2]佐藤學,李季湄譯.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