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教師對我說:“吳老師,歷史課最好教,只是給學生讀讀課文,講講歷史故事,讓學生背背記記就行了。”對于這樣的尷尬,我想歷史教師都曾遇到過,而且我更相信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去糾正這種片面的看法。我的回答是:“學習歷史不僅要去了解、記憶和儲備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學會做人、做事,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有一些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說:“我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有鑒于此,如何有意識的將情感教育滲透于歷史課堂是每一位歷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辦法。
一、情景再現,讓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綻放
學生不喜歡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是講過去的事情,時間相隔太遠,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氛圍,也無法體會當時的歷史人物的感受。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要實現這一點,可以通過情景再現法。
例如,在學習中國現代史中國人民進行局部抗戰一課時,插入一個有關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抗戰的艱難和中國人的頑強。在講故事時配上一些悲壯凄美的音樂,并讓學生邊聽邊閉上眼睛進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堅持抗日的楊靖宇”。中國軍隊缺槍短糧的作戰環境,楊靖宇幾天幾夜沒有吃過一粒糧食,沒有合過眼,但日本鬼子還在激烈的進攻。楊靖宇最后雖然不幸犧牲,但鼓勵了中國人,甚至還被日本人視為英雄。教育了學生樂觀面對生活,提高學生抗擊挫折能力,引導學生在富裕和平的生活環境中,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以知激趣,讓情感在教學內容中綻放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其中能收入課本中的只是極少部分。在講課中,適當補充形象具體的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歷史小常識等,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我講左宗棠帶兵收復新疆內容時,補充介紹了左宗棠少年時就有大志,他在15歲時寫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時,已年近七旬,為了收復被俄國占領的伊犁地區,他帶著棺材出關,表示誓與俄國決一死戰。豐富的歷史故事,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既加深學生對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有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及其行為深刻包含著情感教育的因素,如孟子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舍生取義,要求人們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境界。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去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品德呢?為此我補充了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與蜀國后主劉禪“樂不思蜀”的成語故事,進行類比拓展。同樣的歷史境遇,同樣的國君,卻因不同的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兩種不同結局。
三、言傳身教,讓情感在教師言行中綻放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教師的言行舉止、神態氣質無不作為信息傳導于學生的大腦,反饋于教學的過程。教師語言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工具,豐富的語言有啟發性和情感色彩。
在教學中教師如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再現歷史場面,就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我在講“一·二八” 事變十九路軍英勇抗日時這樣描述:“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國軍隊發起瘋狂進攻。蔡廷鍇將軍挑選了一百名戰士組成敢死隊,他們胸前背后都捆上炸彈,并用火油澆遍全身,然后分幾路潛入敵陣,沖到敵人密集的地方,猛地撲倒在地,一聲巨響,戰士們粉身碎骨,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橫飛。差不多在同一時刻,敵軍陣地上爆炸聲四起,日軍以為中國援軍開到,紛紛潰退,十九路軍戰士們乘勢追擊十多里,殺得敵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但是,中國政府卻拒絕援軍,扣壓軍火,侵吞捐款,暗中資敵,十九路軍彈盡援絕,被迫撤退……”有這一情意真切的講述,學生對十九路軍官兵產生了由衷敬意,在內心深處發出對愛國者的欽佩,對賣國者的憤慨,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四、自編自演,讓情感在學生表演中綻放
學生自編自演歷史短劇,能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激發學習歷史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將《和同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一節編成歷史短劇,形象地再現了當時歷史情境。“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學生在表演中大膽創新,塑造了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時是唐與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離開長安時,唐太宗特地為她鑄造了兩面黃金寶鏡──日月鏡。寶鏡能照見中原河山,讓她思鄉時使用。文成公主途經這里,舉目四望,草原空曠,杳無人跡;拿出寶鏡東望,長安城繁花似錦,不禁潸然淚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鏡。一位留念故土,卻又能識大體、顧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栩栩如生。大唐皇帝氣度非凡,胸襟寬闊,不乏有泱泱大國的風范;吐蕃贊普熱情豪爽、豁達樸實;文成公主善良美麗、感情細膩真摯。歷史短劇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潛能的場所,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情感。
總之,歷史課并不是貧乏的、淡而無味的,誰能打動學生的心,誰就能激起學生對歷史的情感和求知欲。情感滲透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價值,它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的燈塔。所以,我們的情感教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啟迪學生的心靈。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蘇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