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系統是課程與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深化。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體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作業是學生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各種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在平時的作業設計與布置中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量與質相結合,一題多解與一題一解相結合。在作業的設計上注重層次性、綜合性、開放性和探究性。
一、在作業的形式上,應體現層次性
課后作業的設置既要有對基礎性知識的強化鞏固,又要有課堂相關知識的開拓與延伸。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可選擇性。如:八年級(上)在學完平方差公式后,我布置了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個作業屬于基礎性作業(直接應用平方差公式計算,如計算(x+3)(x-3);(2+x)(2-x);(101×99);是學生的必做題目;第二個作業是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作業(如:若已知3a+b=7,9a2-b2=14,你能求出3a-b的值嗎?和同伴們一起討論;你能利用平方差公式算出下面式子的結果嗎?和同伴一起試一試:求(2-1)(2+1)(22+1)(24+1)…(232+1)+1的個位數字);第三個作業是創造性作業:讓學生以教材為榜樣,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編平方差公式的應用作業,結果有的學生編出了這樣的題:相鄰兩個整數的平方差必為奇數;計算:(a8+b8)(a4+b4)(a2+b2)(a+b)(a-b)。布置三個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出選擇的余地,學生可視個人的知識基礎量力而為,自由選做,作業分層次布置,破除了傳統作業設置的“大水漫灌”,變整齊劃一、機械重復為靈活多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有所選擇,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在作業的內容上,應突出綜合性
課后作業的設置應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不要再局限于單一學科知識的鞏固上,應樹立“生活處處皆學問”的大課堂觀念,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八年級(上)在學完《生活中的軸對稱》,我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如:我國古代宮殿建筑、民間剪紙、樹葉、生活中的“喜”字等等),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它的豐富的文化價值;以美術史中的作品和趣味向學生展示鏡面對稱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對稱的文化價值(如:荷蘭著名畫家凡高創作的《抽著煙斗、包扎著的耳朵的自畫像》;也可以設置一些數學知識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題,體會數學與建筑的緊密聯系(如:在一條河的同一岸邊,有A、B兩個村莊,現要在河邊修建碼頭P,要求使PA+PB最短,請你確定P點位置,畫出圖形如圖1);可以查找一些有關科學家做實驗的小故事,(如愛因斯坦廢寢忘食做實驗等)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精神;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將體會寫出來,通過轉變課后作業的設置,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體現課后作業設置的綜合性。
三、在作業的答案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
在傳統的課程與教學中,作業過于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和確定性。新課程環境下,除了保留部分傳統型作業外,大部分作業的內容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學生解答問題時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作業的答案要有一定的遷移性、開放性甚至不確定性。如學完《全等三角形》后,我設置了兩道題,第一道題是開放性題:如圖2,有以下四個等式①AB=CD,②BE=CE,③∠B=∠C,④∠BAE=∠CDE,要求同學們從這四個等式中選出兩個作為條件,推出EA=ED,并說明理由(寫出一個即可),同學們經過認真思考寫出的答案一共有4種: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第二道題是探究性題: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分別是1cm和2cm,一個內角為40°。⑴請你借助右圖畫出一個滿足題設條件的三角形。⑵你是否還能畫出既滿足題設條件,又與⑴中所畫的三角形不全等的三角形?若能,請你用刻度尺和圓規作出這樣的三角形;若不能,請說明理由。⑶如果將題設條件改為“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分別是3cm 和 4cm,一個內角為40°。那么滿足這一條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幾個?
筆者認為,教師對課后作業的設置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充分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作業設置要努力體現合作性、選擇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探究性;寓學科學習于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之中;始終關注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創造性;各個環節都要重視學生經歷、體驗、感悟學習的過程而不強調最終結果;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文理滲透,多科兼顧,具有綜合性。
(作者單位:河南省孟州市會昌辦事處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