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體育實施了模塊教學以后,給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帶來了更大的空間。輪滑,這項來自國外的運動項目迅速的吸引了當代青年,也滲入到了高中校園。如何才能有效的引入到高中體育教學中來是教師探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輪滑;高中;體育;推廣;策略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體育興趣上出現了分化且相對嚴重,對于參與運動項目的選擇偏重于娛樂性、刺激性。輪滑是一項速度和力量相結合并具有極強的娛樂性的運動,尤其花樣輪滑因其在音樂伴奏下,將跳躍、旋轉等動作與優美的舞蹈動作有機地結合,而在視覺上形成了極強的美感和參與的誘惑力。高中生對其迷戀者非常多,但如何有效的將這項運動引入到高中體育教學中來呢?
一、力爭知己知彼,獲得打開引入推廣之門的鑰匙
我們知道,當我們即將對某種事物進行引入與推廣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對其有個充分的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運作。對于輪滑運動,可以說在校園還是一個新興項目。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輪滑運動在我國的中學體育教育開設了有十幾年的時間。毛振喜、 李文武、王金玲在《我國近10年速度輪滑研究綜述》中說:輪滑運動是一項融健身、競技、娛樂、趣味、技巧、休閑、驚險于一體的體育運動項目。輪滑運動不受場地的限制,無論在廣場、室內外的籃球場和排球場等范圍一定的平坦空地上都可以組織輪滑教學活動,不像其他體育項目那樣要有針對性的場地,輪滑運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活動,它更加隨心所欲,更貼近自然。據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最近的研究報告中提出驚人的發現, 在輪滑運動中對下肢各關節的沖擊力量比跑步低約50% 。這說明輪滑運動對關節具有安全性。輪滑運動訓練可以更好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陶冶情操,培養健康向上的精神。極限運動的出現是以反叛的姿態向傳統體育發出的強有力的挑戰的。同時,有些人需要尋求刺激來發泄壓力、釋放能量,而極限運動的興起,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這一需求。總之,當我們掌握了上述知識或信息,相信必定會促進我們將此項運動引入到高中體育的工作中來。
二、通過參與意識、興趣的培養,夯實引入與推廣根基
體育課堂教學關注的就是學生的參與度,一節沒有學生參與的體育課必定是無效的、失敗的。影響學生參與意識和參與興趣的因素有很多,但老師和學生兩個層次最為重要。教師的教法選擇與設計、教學能力的高低、專業技術能力的高低等,都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個人魅力的評價,最終將導致其參與意識的形成和參與興趣的高低。教師要通過各種機會表現自己,如動作的示范等,這樣增強學生對自己的喜愛和敬畏,從而提高參與度。例如,老師在上課前做出一連串的高難動作,用實際行為征服學生。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行為,恰恰是最有利的策略。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參與興趣,我們可以相應降低動作難度,增強氛圍的渲染,例如動感的背景音樂等。總之,意識先于行為產生并支配行為,反之,行為又刺激意識的產生。如何將其兩者在引入與推廣中加以運用是我們體育教師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三、通過主體與個體的強化,催化引入與推廣正面效應
新課程理念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個體,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發展主體,如何將學生的個體和主體有效的在輪滑教學中得以體現,勢必影響其引入與推廣。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從學習的角度講,輪滑的引入必須根據學生個體學習的特點,有選擇性的進行設計與落實。而從教師的角度講,如何根據學生發展的主體性進行設置教學目標、組織形式選擇以及成績評價等,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這時候分層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發展性評價等就顯得格外重要。
四、通過教師的觀念轉變、能力提升,保障引入和推廣的實施
觀念,對于一個人所從事的事情的成功與否、效率高低都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也是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師不能再以單純的知識傳授作為教學任務,而應該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以及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和知識結構是決定教學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輪滑運動是近年來的一項體育運動,教齡稍久的體育教師沒有學過這項運動的相關技術。因此,從技術層面上和學生屬于同一技術層面。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熟練掌握的練習。
五、通過學習環境的營造,提高引入與推廣的成功率
教育需要環境,環境影響教育,這是一個不容質疑的觀點。因此,在輪滑運動走進高中體育的過程中必須對相應的環境給予滿足。首先是政策環境,即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程度。例如,對場地器材配置問題、對場館功能的開發問題等。換句話說就是為輪滑教學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其次,是課堂學習環境的營造。課堂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的場所,也是具有專業指導的場所。但如何讓學生能快樂的學習,愿意接受老師的指導,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對其動動腦筋了。例如,音樂的加入、比賽教學模式的實施等。
總之,以上五個策略只是筆者的實踐經驗,可能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效果,這里僅作交流參考。
【參考文獻】
[1]閻智力.試析新體育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5,10(25):69-72
[2]曹建民,張健.極限運動(一)[J].中國學校體育,2002(1):48-49
[3]朱紅香,于素梅.論極限運動與健康[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2 (9): 709-710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