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評估人才、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下的一項重要的參照指標就是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創造者在創造動機和創造意識的支配下,運用一切可知信息,通過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方法產生出新的能力,它主要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所組成,是人的最高級最寶貴的能力。
寫作的創造能力被表達為“有創新”。在評分細則中又被解為若干條。就是在立意、選材、構思、表現方法上有新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選材的角度與眾不同,表現的中心有獨到的見解,布局謀篇超出陳舊的框架。那么,培養創造能力,應該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立意要新穎
新穎就是不落窠臼,獨辟蹊徑。創出新意,一般可從這幾方面努力:
1.逆向思維立意。逆向意味著一反常態,反向思考和推理,容易出奇制勝。尤其近幾年話題作文滿天下,在對話題的供料吃透以后能逆向思維,見人之未見,自然新穎時致。針對“1+1=?”的話題,有人寫“1+1=2”,即創新加實踐等于成功。有人寫“1+1>2”,即勇于探索,大膽創新,能有無限輝煌的人生。我則寫“1+1<2”,無論工作和學習,刻板的方法,陳舊的思維,很少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2.換向思維立意。即變換思維角度,調整新的方向,轉換了思路。采用此法,能跳出陳舊的框架,既有吸引力,又能產生令人耳目一新之效。別人說《抓住機遇》,我寫《呼喚機遇》、《為自己創造機遇》。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用計,讓一般人難以揣摩。
3.多向思維立意。針對一個材料、話題或一個標題,發散思維,展開聯想,然后再把各個角度、各個方向的思維進行組合,產生廣度和深度。眾人熟悉的陶行知的《創造宣言》就采用了這種方法,文中用了五段:“有人說……”顯然就是發散思維的效果,達到了全面而又透徹的預期目標。
二、選材要新
選材新能使同樣思路同一立意的作文產生亮點,在讀者短暫的視覺停留中精神為之一振。材料的新鮮一般表現在:
1.有時代感的典型材料。不少學生作文用科學家就是牛頓、愛迪生、華羅庚、錢學森,文學家就是魯迅、曹雪芹,黨的好干部就是焦裕祿、孔繁森等,甚至初中寫到高中就那么幾個例子。每天的新聞都有新事件,每年“感動中國”都有一批人,每年文學都在評獎,這些在文章中不時更新,定能收到新鮮之效。
2.巧翻舊料。即對自己特別熟悉的材料進行加工,挖掘新意,變幻一下角度,產生的奇效常難以預料。眾人熟知的2002年《赤兔之死》、2005年滿分作文《晶瑩雪?寂寞林》不就如此嗎?
三、構思的新巧
構思的新巧主要表現在故事性文章引人入勝,以巧取勝,不落窠臼。這方面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莫泊桑的《項鏈》最是經典。新奇卻又合理的想像,在出奇制勝之時又覺自然可信,能充分顯示獨到的思維設計。又如《聊齋》中的所有故事,將狐仙鬼怪作為主角,卻賦予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標準,讀來有“荒誕”卻無“不經”,實乃奇思妙想,高考佳作《患者吳誠信的就醫報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值得學習借鑒。以上文章細細想來,其共同特征是新主角、奇經歷、誤會懸念疊生、巧合抑揚無不精心設計,這樣才收到了奇效的。
四、語言運用的創新
語言的創新是建立在規范準確鮮明簡潔的基礎上,可表現出華美,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雅之氣,或大量引用詩詞佳句、名人名言;或極力多角度描摹或議論,豪情萬丈,有時各種修辭排比、對偶、比喻、擬人繪聲摹聲等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嘆賞不已。也可表現出淡雅,如魯迅在《祝福》講述祥林嫂的故事一般,娓娓道來,然而卻是出水芙蓉,淡而有味,淡而可人,體現生活耐人尋味的本來面目。
寫作中的創新可體現如任何一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寫作創新能力和學生自我的培養都是有途徑可循的。當然,創新首先是思維的改變,有新的理念,才有新的手段。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新”雖然打破了“舊”,但卻不是打破寫作規律——認識規律、技能掌握規律、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等等,萬不可將積累總結借鑒運用這些基本性的東西拋棄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