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力是學生觀察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寫作能力的提高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在作文審題能力方面的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卻忽略了作文素材的問題,以至于學生作文材料盡是死人、古人,常有無米下鍋的窘迫。
其實,只要我們重視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就能從根本上培養寫作素質,進而提高寫作水平。下面談一談我在這方面所做出的一些小小的嘗試。
一、長期介紹課外作品,引導課外閱讀
主要方式有三種:
1.在課堂教學中,作與課文有關的引用,學生常常會獲得超出課文內容的信息。有心的同學把這些內容收集起來,高中三年下來就積累了不少資料。
2.利用早讀或下午第四節自習時間開展專題講座,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識。不必刻意為之,因為很多內容只是課文的拓展。
3.教材內容的拓展閱讀。教師介紹的作品雖然只是點滴,卻能夠帶動學生對課外閱讀的廣泛興趣。由于我的介紹和推薦,學生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作品,知“一斑”而后另覓“全豹”,閱讀有了良好的品位和目標。
閱讀是寫作的基石,很多寫作好的學生往往并非得益于老師的指導,而是得益于自身的閱讀。如果我們真想為學生做些實事,那就應該從引導課外閱讀入手,讓學生“放開眼光,自己去拿”。讀多了,預感靈敏了,“下筆如有神”的感覺就會有幾分了。
二、思想討論民主化、公開化
思想認識的深度直接關系到文章的深度。令人焦慮的是,學生的思想認識普遍不高,有少數同學甚至思考的意識都沒有。
正因為如此,我從學生高一進校開始,就堅持將思想討論民主化、公開化,從而使學生直面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問題。我認為這一做法不僅有利于解決作文中思想認識的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與人格有極好的促動。
思想討論的主要方式有:
1.讓小作文成為發表個人見解的論壇
上述有意識地出些激發學生思想的題目,如《生活的繩索》《等待春天》《留一點給自己》等等。
類型的小作文,學生作起來不但不感到是負擔,而且興致盎然。因為這些題目可以寫出他們在生活中的真實想法,使他們產生了表達的欲望。有些學生在完成應做的作文之余,還時而附上自己近期不解的社會問題、心理問題,以求得到解答。我看到這些問題之后,總是及時組織交流討論,以形成正確的思想導向。
2.自由討論的說話課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經常在一堂課最后留下15分鐘時間進行說話課,內容豐富,且設有口試制度。這里只說及思想討論。
我常常選取一些發人深省的故事、寓言、話題等,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或從中得到的啟示。有的課不斷轉換話題;有的課圍繞一個主題選擇幾個材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探討。我們探討的主題有“希望”“生命”“誠信”等等。
正是在這樣的深入討論中,學生的思想成長起來了,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在悄悄萌芽了。
三、開展與寫作有關的課外活動
寓教于樂,永遠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必修4第一單元中外戲劇,很多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因為他們不能融入當時的社會環境去思考。而我的學生卻在我設計的舞臺劇中忙得不亦樂乎,我讓學生把這些內容由書本搬到教室,他們正積極排練,爭取為大家奉獻一場好的戲劇大餐。
這些“功夫在詩外”的活動,促使學生由被動而至主動地學習,其收效不是單憑教室上課的結果可比擬的。比如,為了迎接辯論賽,學生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搜集論據,制成卡片;團隊磋商,商討立論與駁論的方法;面向社會,與成人共同探討有關話題。在那個時候,學生已將知識、方法、熱情融成一氣,讓我這個做老師的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在活動中學寫作的另一好處是,可以讓學生感到他是在為生活及交際的細腰學習寫作,有一種學以致用的使命感,而這種使命感正是提高作文學習效率的催化劑。
開展課外活動,教師有計劃的組織與指導非常重要。至于辯論等活動,教師的指導工作則更復雜,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辛苦很值得。
四、將口頭作文作為書面作文的預演
口頭作文可以隨時糾正失誤,學生的思想負擔較小,便于學生輕松地創作。口頭作文比書面作文速度快,因而可以更好地訓練學生高密度思維的能力。當學生通過口頭作文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書面作文也就變得容易了。不妨把口頭作文當作書面作文的預演。
1.說話課上的口頭作文測試:人人題目不同,當場抽簽,即興發言,不求盡善盡美,但求結構完整。學生起先緊張,一旦發現這些題目有話可說,也就放開了思路。如果教師覺得準備那么多題目真得殫精竭慮,不妨讓題目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比如,有時候我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座右銘或者喜歡的小故事來作為議論文的口頭測試。
2.教讀課上的即興創作:比如,運用現學的寫作方法口頭創作,對文章未盡其意或不夠完善之處重新加工等。特別是對原課文的再創造,讓學生感到自己有可能比作者更高明,大大增強了寫作的信心。
五、提供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命題
作文水平的提高還在于多練。我沒有讓學生交日記的習慣,日記應是個人心靈的寫照,而不是應付老師而作的。因此,我增加了大、小作文的次數。我的命題思路是:
1.新:即貼近于學生的生活。
2.美:以美的意境引人入勝。
3.怪:以曲折的題解,別致的立意引起學生一試的興趣。
命題應當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保護學生創作的個性。
六、在實踐與總結中強化寫作的技法意識
寫作技法是解決“怎么寫”這個問題的。對于寫作技法的“強化”不應是教師生硬灌輸的過程,而應是學生在點滴的實踐與總結中自我強化的過程,教師要做的只是點撥與指導。
1.以課文為范文,聯系學生平時寫作中的弊病,及時糾正。力爭一課一得,課后運用此課有特色的寫作方法,及時練習。
這種一課一練不僅鞏固了課文的知識點,還達到了分項練習的目的。并且,我希望通過寫作方法的教與練,讓學生感到寫作方法“有形”的存在,從刻意練習起步,將來才有可能達到運用自如,不留斧鑿之痕的境界。
2.及時將寫作知識系統化、理論化。我常在單元教學目標完成后,將本單元的寫作知識歸納整理,從豐富的課內外例文中歸結出一些寫作規律組成專題教給學生。這些寫作專題,大多作了書本之外的拓展。
實踐證明,大多數學生在獲得了方法之后,能有意識地加以運用,作文水平有明顯提高。我的上一屆學生在我陸續完成議論文寫作系列專題講座后,面對議論文毫無懼色,議論文水平遠遠超過其他班,這是個有力的證明。
3.讓學生用課文中習得的寫作知識去鑒賞名作。下發幾個名作片斷,附上幾道思考題,提醒學生評點其精彩之處及緣何精彩。《阿Q正傳》、《紅樓夢》選段、賈平凹散文等看似高深的作品,學生竟也能評出一、二。在剖析、借鑒名作技法的同時,學生記憶中的寫作理論得到了又一次的強化和運用。
總之,要想讓學生真正懂得怎么去寫,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多練、多琢磨。要讓學生放開思想,自己首先要勇于創新。只有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