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主要城市紛紛宣布限購或醞釀限購的市場環境下,讓消費者愛上中國車究竟有多困難?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車在出口市場實現超過20%增長的前提下,實現銷售315.1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占乘用車總銷量的比率下降11.4%。
2012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挑戰,然而,這種低迷的市場狀態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未來一段時間,“極有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自主品牌無法存活”。嚴峻形勢面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于8月16日下午,召開了2012首屆“愛我中國車”創新百強市大型公益巡展暨公務員家庭體驗季新聞發布會,試圖以協會之力、以各地政府之力、以公務員之力、以媒體之力來實現自主品牌的新突破。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官方獨家主辦的大型公益巡展活動。
發布會上,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的發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首先強調,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基本上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且還會繼續下降的原因,并不是自主品牌汽車的品質所造成的。從數據統計來看,2010年自主品牌轎車故障率相當于合資品牌2004年的水平,相比2004年消費者對合資品牌的接納程度,品質不應成為自主品牌下滑的主要原因。
同時,董揚有力地提出“我們不能到頭來養了別人的孩子而不養自己的”,他表示,我們希望共贏,希望外國品牌和中國品牌都能在中國市場上得到發展,而不希望只有外國品牌的存在而沒有中國品牌的存在。“并不是說我們要排斥外國品牌,而是說我們該如何要幫助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太弱了,需要扶助,我們要以巡展等方式,爭取市場上的平衡。”
人們可以將協會此舉看成自今年年初雙18采購目錄出臺后的一次實質性突破。
事實上,政府領導乘坐中國品牌汽車出現在正式場合,給人們所帶來的驚喜遠超出意料。幾個月前,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乘坐自主品牌出現在工作場合,成為網絡熱議的焦點,網友認為,只要全國市長們帶頭坐自主品牌,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未來就有希望。
而《汽車觀察》雜志同樣認為,政府采購可以成為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理由是,當老三樣在客戶中建立起極高的忠誠度后,當擁有扎實積累的韓國汽車在中國將目標群體定位在首款車是自主品牌的換車車主時,在缺乏品牌忠誠度、不斷被城市限購和合資車下延逼向二三四線市場的現實面前,中國車屢戰屢敗的高端嘗試顯得那么蒼白無力。但我們的確相信,有著在20年內將奧迪打造成中國第一官車的成功經驗,政府采購必將能夠理直氣壯地塑造起中國汽車品牌的新形象。
20年的時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