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捷成集團在2012年媒體體驗會上發布了公司的上半年營收報告:營業額達5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2億元有所減少。
雖然業績下降,但捷成集團仍將致力于汽車及奢侈品這兩大核心業務的擴展計劃。《汽車觀察》獨家對話捷成集團董事總經理海寧(Helmuth Hennig),聽其闡述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現狀下,捷成集團將如何利用這一機會重新評估業務發展的重點及優先順序,并在投資時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隨著中國內地對保時捷需求的不斷上升,捷成集團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投資4.68億元擴展其保時捷經銷業務,包括預計今年即將在上海開業的亞洲最大保時捷中心。此外,得益于各大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內地持續發展帶來的機遇,捷成汽車零部件生產也是重點項目。
A=Automotive ObserverH=Helmuth Hennig 海寧
A:據統計,倫敦奧運會期間,中國游客平均每筆消費單價高達203.04英鎊,比排名第二的阿聯酋游客高出了10%。您是如何看待國外奢侈品消費逐年下滑,而中國奢侈品消費不降反增的態勢?
H:中國崛起的速度如此驚人,可能對大家來說是一件沒有預料到的事情,但這是事實。在這樣一個突發的事件中,西方國家可能接受起來會存在一個短期的困難。比方說上個世紀可能是屬于英美的,但這個世紀卻可能屬于亞洲,尤其是由中國來領頭充當,這是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中國消費者不再只是由原來單純的從媒體的角度來認識奢侈品,而是針對自己的消費能力做出一個很好的規劃去購買,這是好事。
A:那么,您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現狀?
H:這種放緩只是增長速度的放緩,而不是真正增長的放緩,它不是負增長。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大家的期待值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你還期待中國的經濟持續像過去幾年那樣高速增長的話,恐怕大家是會失望的;但如果你能接受短期時間內可能增長沒有那么快,你就會平復下來。
A:捷成集團對于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與中國大陸四個市場,有何差異化的營銷模式?
H:在這四個市場上,發展模式存有很大的差別,香港和澳門基本上差不太多,中國大陸則是另外一種情況,而臺灣的情況又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主要來源于分銷的方式以及當地政府的規章制度,還有市場準入方面的一些紀律等。
A:捷成集團最初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時還是最大的保時捷經銷商,但如今保時捷中國公司成立了,此外還有建發與百得利兩大經銷商長期統治著西南及閩南地區的根基,捷成集團如何面對這種競爭?
H:這當然會是一個很大的壓力,但正是因為在這種競爭壓力下,捷成集團才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從市場上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保時捷希望不斷擴張這種服務銷售模式,捷成集團也在做這樣的工作,只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那么消費者在選擇保時捷汽車時就會更加傾向捷成集團的經銷店。
A:有消息稱,捷成集團還將在中國內地市場代理除保時捷以外的其他汽車品牌,能否透露一下這方面的進展情況?
H:由于保時捷是大眾旗下的一個汽車品牌,所以捷成集團現在正考慮代理大眾旗下的其他汽車品牌,合作項目還在洽談過程中,不方便透露具體名稱。我相信中國汽車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還會非常不錯的,捷成集團希望能夠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假設未來對于保時捷的發展機會不會很大,我相信對于其他汽車品牌還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A:捷成集團目前在大連的兩個汽車零部件加工廠還是以服務大眾汽車為主,未來會不會為其他汽車品牌做配套服務?
H:這兩家工廠主要是為大眾和通用來生產零配件的,一個是平衡器,另一個是油泵。生產這些零部件的公司是德國一家很小的公司,就他們本身而言是沒有能力進入中國市場的,而捷成集團對中國市場環境更為了解,更能了解中國的消費需求,另外在培訓、招聘以及跟政府打交道上也有優勢,所以才能夠幫他們在中國建立工廠。目前這兩家零部件公司正在跟中國的一些本土品牌洽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