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區域信貸配給呈現出東部地區信貸配給弱化,中西部地區信貸配給強化的空間非均衡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文章在描述我國信貸配給存在區域差異的前提下,從信貸配給的主體——商業銀行的角度分析認為,區域資金回報率、區域信貸規模、區域法制信用環境和區域市場結構等是造成信貸配給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正確認識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貸配給區域性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信貸配給 區域差異 區域經濟
一、引言
信貸配給是信貸市場上存在的一種典型狀況,是指在銀行所報的利率條件下,人們對貸款的需求超過了銀行所能提供的貸款數量,這時銀行報出的貸款利率是低于市場出清利率的。
從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從近乎絕對平均化的貧窮狀態開始向多樣化的發展演化,一方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區域性的差異越來越明顯。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動力,我國的信貸也由改革開放前的行政均衡狀態而呈現了區域信貸市場嚴重分化的態勢,呈現出東部沿海地區信貸配給弱化,中西部地區信貸配給狀況加重的局面,這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阻礙。
區域信貸配給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區域內的信貸供給無法滿足區域內的信貸需求,從而使得區域內的信貸市場無法出清。這里的區域可以是區域經濟學中泛指的任何區域范圍,包括城鄉和農村,行政省區的分類等,本文這里的區域特指以行政省區為基礎的我國三大區域的劃分,即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試圖探討這三大區域之間的信貸配給差異。
二、我國信貸配給的區域差異
(一)我國信貸配給區域差異描述
1.存款區域差異逐漸擴大。從存款的區域分布來看,從改革開放至今,三大區域的存款額始終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但是差異在逐漸擴大。1988年東部地區的存款余額為4086.3億元,分別是中部和西部地區的2.2倍和3.6倍。1992年東部存款余額為11392.7億元,分別比中部和西部多6922.9億元和8631億元,也分別是中部和西部地區的2.5和4.1倍。從1993年開始,各個區域的存款增長較快,區域間的差異也逐漸拉大。2008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存款余額分別是316067.32億元,92243.15億元和64836.32億元,分別是1992年的27.7倍,20.6倍和23.5倍,說明存款增速中東部地區最快,西部和中部地區尾隨其后。2008年東部存款余額分別是中部、西部的3.4倍和4.9倍,比1988年分別多了1.2倍和1.3倍,說明東部地區與其他兩個區域的存款差異在逐漸擴大,并且速度有加快的趨勢。
2.貸款區域差異顯著,東部增速最快。1978-1992年,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三大區域信貸配給差異不是太大。1993-1998年,三大區域間的信貸投放出現“非均衡”,差異變化明顯。1992年,東部信貸投放量11014.6億元,分別是中部6291.68億元的1.8倍和西部3296.04億元的3.4倍。到了2000年,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信貸投放量迅速擴大,分別達到61019.52億元、25553.27億元和14323.5億元,東部地區分別是中部、西部地區的2.4倍和4.3倍,比1992年增長了0.6倍和0.9倍。
自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起取消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額控制后,商業銀行完全擺脫了過去信貸規模限額控制的束縛,自主地根據市場進行信貸配給,中國區域間信貸配給差異化空前高漲。2008年,東部信貸投放量達到210284.01億元,中部和西部地區也分別達58021.91億元和42366.13億元,是2000年的3.45,2.27和2.95倍,說明東部地區的信貸投放增長最明顯。而這時期的東部信貸投放量是中部和西部的3.62和4.9倍,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1.2倍和0.6倍。
如表所示,從總量分析,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積聚了大多數的金融資源,以2008年的數據看,東部地區信貸余額高達210284.01的億元,占全國信貸總額的68%,中部和東部地區僅占19%和13%,而同期東部地區的GDP為全國的61%,相對于GDP的比重,信貸資金的流入量顯得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的金融資源遠遠少于東部地區。從2000年到2008年,東部地區信貸余額占全國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中部在逐年遞減,西部地區雖有下降但幅度不大,說明東部區域控制經濟資源的能力在增強,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中部區域的控制能力在逐步減弱,西部區域在西部大開發的影響下,基本維持不變。從增長率來看,雖然中西部地區的信貸投放量一直在增長,但與東部地區的高增長率相比,中西部地區一直在低位徘徊,基本處于10%~15%的一個較低水平,甚至低至10%以下。由此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信貸配給有加重的趨勢,其與東部地區在獲得信貸資源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
3.存貸比整體下降,中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更明顯。1992年以前,東中西部的存貸比都在1以上,也就是說貸款量大于存款額,說明中國在實行市場經濟以前,中國人民銀行對各銀行和企業實行的信貸配給是高度的計劃性,沒有考慮市場因素,才出現這種情況。直到1992年,東部地區存貸比首次下降到1以下,說明東部地區的資金自我積累能力開始增強。
如表所示,從2000年到2008年,我國三大地區的存貸比都在逐步下降,2000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存貸比分別為73.27%,101.72%和85.36%,2008年分別下降到66.53%,62.9%和65.34%。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各地區的存貸比逐步步入理性的軌道,按照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存貸比大約等于0.75時,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效率比較好。另一方面說明,與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區存貸比下降更明顯,幅度高達20%-30%,意味著這些地區的資金外流加快,區域內的信貸轉化能力漸弱。
三、信貸配給區域差異的原因分析
在我國目前的信貸管理體制下,各大商業銀行是信貸投放的主體。從計劃經濟時代到當今的市場經濟體制,即使信貸政策受到國家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影響和行政干預,但都是通過銀行體系實施和發揮作用。因此,筆者認為,研究我國信貸配給區域差異的成因,可從信貸投放的主體商業銀行出發,探究我國商業銀行在各種市場和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下,如何進行區域信貸配給。
(一)區域資金報酬率
由于資本天生的逐利性,資金往往是從回報率低的地區流向資金回報率高的地區。新增長理論認為,由于存在人力資本、規模經濟、技術水平、產業集聚效應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在一定時期內資金的投資回報率會高一些。根據一項研究結論,中國東部地區信貸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平均為36.6%,而西部僅為13.3%。在這種情勢下,信貸資金紛紛“孔雀東南飛”,造成了信貸資金的區域差異。
新古典主義認為,由于信貸資金的邊際收益遞減,信貸資金投入到資本充足地區的邊際收益率要低于投入到資本稀缺的地方,也就是說,發達地區資金的邊際收益率比不發達地區的要低。但是決定資金投向的是平均收益率,而不是邊際收益率,在我國的目前階段,資金的平均報酬率還處于上升階段,盡管中西部的資金邊際收益率高于東部地區,但是商業銀行在進行資金投放時會選擇平均收益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從而造成目前的這種東部信貸資源充足,中西部地區遭遇信貸配給的局面。
(二)區域信貸規模
一般而言,因貸款筆數和成本的正相關性,同樣金額的貸款貸給大企業的成本一般小于貸給小企業的成本:對于銀行來說,貸款審查監管等煩瑣的手續使其每放一筆貸款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這部分成本對于大額貸款和小額貸款來說相差無幾,分攤到貸款額度里,大額貸款平均成本較低,小額貸款平均成本高,這意味著提供相同數量的貸款,中小貸款的成本要高于大規模貸款,而且筆數多,也加重了日后追債任務和負擔。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隨著一定時間的積累,區域內經濟體的規模已經明顯大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體規模,雖然近幾年中西部的經濟體規模從絕對值來看比同區域的歷史狀況大很多,但中西部與東部經濟體之間的相對規模卻在逐步拉大差距,因此從商業銀行自身追求規模經濟的趨利性出發,中西部遭受信貸配給的程度加重。
從區域內的企業規模來說,部分區域如西部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歷史地形成了生產力水平低、技術落后、勞動力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落后、資金匱乏等情況,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的輻射和帶動。這些地區雖然有少數一些國家支持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壟斷性企業,實力相對較為雄厚,經營穩定,有的甚至排名全國前列,成為區域內的信貸集中對象;但區域內廣大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農戶等,底子薄,規模小,與東部相比,既沒有現代化的運作方式和管理理念,又沒有有利的空間和地域環境,效益也較差,不能成為商業銀行的寵幸兒,關鍵還在于西部地區缺少能夠獨當一面的中堅力量,具有發展前景和核心競爭力的中型企業很少,這種明顯的斷層導致沒有信貸吸引力,銀行在區域內的可開發的信貸市場很小,這也是造成西部欠發達地區遭受信貸配給以及信貸資金外流的一個硬性原因。
(三)區域法制信用環境
當貸款到期,借款者無法或不愿意歸還本息時,商業銀行就面臨著訴訟和對借款者強制執行的可能,因此基于法治環境下的合同執行力度和交易成本通過影響銀行的經營成本來影響區域信貸市場上的貸款供給。現實中,商業銀行“贏了官司贏不到錢”的現象比比皆是,執行難度相當之大。因此,商業銀行為了控制風險,保證資產不受損失,會將區域法治信用環境問題導致的交易成本和風險轉嫁到區域借款者身上,要求區域內的借款者提供更多的基于貸款的回報和更多的抵押物,如此“復雜化”的控制措施必定使區域信貸配給程度加重。
這其中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區域內的信用環境。經濟發達的區域,由于經歷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試錯”積累,社會信用環境普遍較好,而在經濟發育程度不高的區域,社會信用環境一般較差。區域信用環境的提高,能從總體上減少銀行業對抵押物的要求,從而減少區域內借款者因無法提供抵押物而遭到信貸配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考慮區域內的法制健全程度,從而對違約行為產生的法律效力。區域法制環境越成熟,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信貸糾紛的保障力度就越強,銀行在放貸時獲得的安全感越多,產生信貸配給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來說,由于經濟發展程度影響公民的維權意識,我國東部地區的法制健全程度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四)區域市場結構
這里的市場結構指的是特定區域內不同銀行的相互關系,包括銀行的數量、規模和份額上的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競爭關系。一般情況下,現實的信貸市場既不可能是純粹競爭市場,也不可能是完全壟斷市場,而是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下,形成一條競爭或壟斷程度不同的譜線。在競爭較充分的信貸市場中,信貸配給程度較輕隨著競爭減少、壟斷增強,信貸配給的程度加重。
我國不同地區的信貸市場差別很大,既有完全競爭的,又有壟斷的,還有介于這兩者之間的市場結構。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一些中心城市,不僅有四大國有銀行占據重要的主導地位,還有其他中小商業銀行和城市銀行、城鎮銀行等參與市場競爭,競爭程度較高,信貸資源供給充沛,并且銀行出于競爭壓力要不斷提高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從而能夠分配資金給品質相對較低的客戶,從而使得這些地區的信貸配給程度減輕。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由于投資回報率和規模的限制,只有一些大中型國有銀行開設分支機構,鮮有當地的城市銀行或信用合作社,信貸市場呈現寡頭壟斷的特征,銀行能夠較為容易獲得壟斷利潤,就沒有有效激勵提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只放款給風險低的優質客戶,這些區域內的弱勢群體如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就很難得到貸款,從而加重了這些地區的信貸配給程度。
信貸資金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巨大,資金在我國地區間的分布極不平衡,區域信貸配給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瓶頸”,也是區域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銀行資金的多寡并不表示其所在區域經濟增長的快慢,倘若缺乏有效的信貸形成機制,進行有效的信貸資金投入,就不能將銀行資金轉變成現實的資本,將進一步擴大區域經濟差異,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區域信貸配給差異產生的原因,建立有效率的區域信貸決策,培養出信貸資金缺乏地區的信貸資金形成能力,使信貸資源大量聚攏,投資規模不斷擴張,才有可能有效地推動區域經濟迅速發展,促使區域經濟環境不斷改善,區域經濟發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廖肇輝.關于信貸配給理論的若干爭論[J].經濟學動態,2005(10):72.
[2]尹志華.我國的信貸配給及原因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8(6).
[3]黃偉宏.信息不對稱狀況下的信貸配給[J].上海金融,2011(9).
[4]顧海峰.金融市場中信貸配給的形成與均衡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1).
[5]穆爭社.論信貸配給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5(1).
[6]張敬德.商業銀行信貸配給理論的運用[J].改革與戰略,2006(2).
[7]鄭長德.中國金融發展的地區差異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8]周立,胡鞍鋼.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3)[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周虹,女,安徽蕪湖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