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個全新的教師組織——“班主任工作站”在我們學校成立了。班主任工作站的核心成員是學校的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有志于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師。工作站第一次開會時,沈華副校長自封為“站長”,這讓我們想起了當年極具號召力的人氣大戲《潛伏》,我們15位成員哈哈大笑。會議室里的氣氛輕松和諧。這樣的氣氛,從工作站的第一次活動開始,就貫穿始終。
2011年11月,我接到一個任務,在無錫市小學班主任工作技能與專業發展論壇上上展示課。于是,在這個團隊的幫助下,我踏上了磨課之路。
第一稿:現成版——“廉花”朵朵開
首先,我想到了上個月剛剛上過的一節班會課,是不是可以修改潤色,用一下呢?這節班會課以廉潔文化為主題。當時,為了配合這個主題,同時又要符合所教的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盡量從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特征出發,把廉潔教育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先在同學中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內容是:“你身邊最大的誘惑是什么?”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得獎品、當班干部、取得好成績、美食等。接下來,我組織學生到無錫惠山古鎮開展廉潔文化尋訪活動。漫步無錫市惠山古鎮,歷代清官廉吏的祠堂錯落相間,先賢們廉政為民的事跡令孩子們肅然起敬。最后,再次出示調查問卷的結果,創設孩子們在生活中遇到誘惑的真實情境,加以辨析。
但是,雖然這節命題班會課我已經絞盡腦汁,但廉潔這個主題離孩子的生活還是有距離,想到有一個學生剛看到“廉”字甚至讀錯了字音,好笑之余又在思考這個內容是否合適。于是,我與工作站的幾位成員商量后,果斷舍棄。
第二稿:升級版——面對誘惑怎么辦?
接著,轉換思路,重新備課。這一稿,從學生生活出發,讓學生認識什么是“誘惑”,我們身邊有哪些誘惑,了解不良誘惑的危害,共同討論出抵制不良誘惑的方法,如轉移注意力、避開、尋找借口、聯想后果等等。最后,創設具體情境,讓孩子運用學到的方法來抵制誘惑。
試上過后,工作站的伙伴們又聚在辦公室討論起來:“有沒有必要給誘惑下定義?”“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想辦法幫助狐貍抵抗葡萄的誘惑,能不能索性換成學生遇到的實際情況呢?”……
“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蕭伯納的名言告訴我們:互相交流、互相分享對于豐富和提高一個人的思想起到重要作用。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彼此之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撥動,形成了立體交互的思維網絡,產生了“1+1>2”的效果。通過討論、爭議和對話來達成共識,我想,這正是學校“和諧教育”所倡導的精神——“和而不同”所要表達的真諦吧!
第三稿:涅槃版——從吃糖談起
第二次思維碰撞之后,對我而言猶如涅槃重生一般,豁然開朗,徹底舍棄了原本的框框架架。最終呈現的是這樣的一節課:
課前,我在每一組同學的桌上都放了一包糖,請組長給每個同學發兩粒。告訴同學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下了課再吃。于是,課堂上出現了不少學生吃糖吃得眉飛色舞、津津有味的畫面,也出現了不少學生抿緊嘴唇、努力克制的情形。
課正式開始了,我帶著孩子們一起看動畫片《貓和老鼠》,看到小老鼠杰瑞禁不住糖的誘惑差點被貓捉住時,大家捧腹大笑。接著,我們一起興致勃勃地暢所欲言,談談生活中吸引我們的東西或事情。聊自己的經歷,談真實的想法,說自我控制的方法,孩子們自豪地回憶起自我控制成功的例子,互相啟發,互相學習。最后,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放學回家,你要寫作業,有幾個好朋友來找你玩,你怎么辦?讓學生分角色來表演小品。孩子們在笑聲中掌握了自我控制、排除干擾的方法。
最后一分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份資料——《善于自控的孩子有出息》。這是美國心理學家一項關于果汁軟糖的實驗。實驗表明,小時候有自控能力的小朋友,長大后多半較受人歡迎、富有競爭性、自信、值得信賴,在學業和事業上成功的幾率遠遠高于不能等待的孩子。
最終的展示課,上得挺成功。這是我們工作站成員共同創作的成果,絕對的原創作品。至于這節課的題目“從吃糖談起”,則是在聽我們工作站另一位成員的生活指導課時,恰逢我們學校語文教研大組長也來參加,我和她聊著聊著就思維碰撞出了這么個有趣又貼切的名字。
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我們,跋涉著,成長著,在研究中鍛煉成長,在同伴互助中學習提升。同伴互助,讓我們經歷了觀念的轉變與行為的變化,體驗了學習的充實與研究的價值,品嘗了反思的神奇與合作的高效,不斷增長職業智慧,享受成長快樂,實現自我提升和人生價值的升華。
——感謝你們,我的同伴們!
(吳仲燁,江蘇省無錫五愛小學,2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