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狀偏好現象對人們的決策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其形成的原因或來源是復雜多樣的,不確定性決策中的偏差、轉換成本、路徑依賴和沉沒成本、個人心理因素有效解釋現狀偏好的來源和主要原因。此外,群體互動和從眾行為等理論為解釋現狀偏好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現在腦科學的研究也表明現狀偏好現象有著深刻而持久的根源。
關鍵詞:現狀偏好;不確定性;決策;來源;成因
一、 現狀偏好的定義
現狀偏好現象對人們的決策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本文即以行為經濟學的這一主題作為關注對象,著重分析其來源和形成原因及其現實中的體現,旨在為選擇和決策的行為研究拓寬視野。
現狀偏好(Status Quo Bias)是指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傾向于什么都不做或者保持現在或之前的決定不變。行為經濟學先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定義是:“個人的更喜歡保持現狀的傾向”。Samuelson 和Zeckhauser(1988) 把行為人在面臨決策或選擇時傾向于保持已有選擇的行為定義為現狀偏好。
現狀偏好意味著人們在做出某些選擇時,并不總是根據傳統經濟理論的最優化假設來決定或調整自己的行為, 而是傾向于依據過去的經驗,一定程度上受到過去選擇的影響。因此,現狀偏好理論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微觀假設的一種修正。
投資者現狀偏好是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的一個典型問題。例如,一個人過去投資于某只股票, 那么現在他也傾向于投資于這一特定的股票, 即使這個選擇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最優的。投資者現狀偏好主要來源于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信息獲得階段、編輯階段和評價階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易觀測的評價階段。
二、 文獻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狀偏好現象開始得到經濟學家的關注。Knetsch和Sinden(1984)做了一個有關現狀偏好的實驗,他們將參加實驗的學生分為兩組,分別讓他們做了一份簡單的小問卷,然后給了其中一組學生每人一個精致的小瓷杯;給了另一組一大塊瑞士巧克力作為小問卷的禮品。最后兩組學生被放到一起,并告知他們可以通過舉一塊寫著“交換”小卡片來與另一組交換禮品。盡管與這種交換相關聯的成本非常小,接近90%的參與者仍選擇保持自己的禮品而不交換。
Samuelson和Zeckhauser(1988)第一次將實證研究和數學模型引入到了現狀偏好現象的研究中。他們的現狀偏好研究涉及道路行車安全、商業競標、職業選擇、政府決策、汽車顏色、農業灌溉和公司選址等方面的選擇問題。此外,他們還運用實驗的方法分析了哈佛員工的養老金計劃, 發現這些人都表現出顯著的現狀偏好。
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91)從稟賦效應、厭惡損失等角度研究現狀偏好的來源。Hartman、Doane和Woo(1990,1991)在針對加利福尼亞電力的消費者的調查中發現了現狀偏好現象。Schweitzer(1995)通過研究,發現在衛生保健方面的財務決策中,人們也存在顯著的現狀偏好傾向。Roca, Hogarth和Maule(2006)研究了現狀偏好傾向與模糊搜索的關系;Burmeister和Schade(2007)針對企業家的決策行為展開實驗研究,證實存在現狀偏好現象;Pietro Ortoleva(2010)則從應對不確定性視角對現狀偏好現象作了理論解釋。
在現狀偏好研究中,投資者現狀偏好是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的一個典型問題,很多學者為此做了大量深入的實證研究。Patel、Zeckhauser和Hendricks(1991,1994)的實證研究表明, 人們傾向于投資那些過去購買過的基金。Agarwal、Daniel和Naik(2004)在對沖基金的投資者中同樣發現了現狀偏好現象。Kempf和Ruenzi(2004)的實證研究顯示, 美國共同基金市場存在現狀偏好現象, 而且其現狀偏好系數的大小與這一基金類別的可選擇數目成正比。此外,Ameriks和Zeldes(2001)研究了家庭的投資組合, 發現他們投資組合的構成很少變動, 即家庭投資組合同樣存在現狀偏好現象;Madrianh和Shea(2001)研究公司雇員參與一個特定儲蓄計劃的行為, 發現雇員在選擇儲蓄計劃時存在著現狀偏好的慣性現象;Agnew、Balduzzi和Sunden(2003)在研究美國投資者養老金賬戶時, 也發現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存在現狀偏好現象。
國內關于現狀偏好的研究并不多,多以實證為主。
郭杰、洪潔瑛(2008)以國內基金市場過去現金流入的增長對當前現金流入的增長的影響來衡量現狀偏好, 并選擇2001年~2006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發現國內基金市場不存在顯著的現狀偏好現象。作者認為,市場投機氛圍濃厚是基金市場現狀偏好不存在的重要可能原因。
任廣乾、李建標等(2011)利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了框架效應、投資者情緒和信息結構對投資者現狀偏好的影響程度,研究表明:差值投資組合框架中被試的現狀偏好程度高于比率投資組合框架中被試的現狀偏好程度,三種情緒組中均存在投資者現狀偏好,被試者選擇信息結構確定選項是選擇信息模糊選項的5倍。
張曉慧、肖斌(2011)選擇國家的能源安全預期和現狀偏好兩個變量來解釋大國的能源外交決策行為,文章認為,若對能源安全的預期低,決策者對國家現狀偏好更傾向于損失,為避免更多的損失,決策者更有可能選擇進攻型能源外交;如果對能源安全的預期高,則決策者對國家現狀偏好更傾向于收益,為維持現狀,決策者更有可能選擇防御型能源外交。
三、 現狀偏見的理論解釋
現狀偏好作為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現象,其形成的原因或來源是復雜多樣的,對個體而言,也是存在差異的。其中,既可分為理性的、自利的因素,也可分為非理性的、由復雜人性所影響的因素。對于現狀偏好現象的理論解釋,主要分為三大類, 即轉變成本和不確定性、認知偏差、心理因素。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對現狀偏好的來源和成因進行了歸納,也作為必要的補充。主要包括:
1. 不確定性決策。在經典的搜索理論中,可能的選擇集合是未知的,即使沒有搜索轉變成本,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也會導致現狀偏好現象的產生,因此,現狀偏好的出現是與不確定性息息相關。不確定性的產生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不完全。正是由于信息不完全,決策者不能對所有的選擇做出全面的評估,進而導致了對其他選擇后果的不確定,從而有可能傾向于不改變。
不確定性情境產生了幾種主要的決策理論:主觀預期效用理論、前景理論、社會判斷理論、信息耦合理論、權變模式理論、歸因理論等。其中,對現狀偏好的解釋最能得到學界認可的是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論將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估兩個階段。用函數方程表示為:
V=∑π(p)*v(x)
其中π(p)是決策權重,v(x)是價值函數,價值函數v(x)反映后果x的主觀感受值。前景理論分別以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替代預期效用理論的預期效用函數和主觀概率模型。
Kahneman 和 Tversky(1979,1984)發現, 投資者的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是S型的,即對于收益,價值函數是凹(Concave)的;對于損失, 價值函數是凸(Convex)的。在決策過程中,人們賦予損失的權重明顯大于賦予獲得的權重。通俗點說,等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要大于等量的收益帶來的快樂。Kahneman和Tversky(1991)通過研究證實,人們對損失的價值感知通常是相同數量所得的兩倍。
當人們需要在保持現狀和重新做選擇之間做出決定時,以現狀作為參考點(Reference Point),人們把潛在的損失看得比潛在的收益要重,所以更加傾向于保持現狀。因而,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現狀偏好現象的產生。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可以用來解釋現狀偏好的形成。Thaler(1991)認為,人們在擁有某一樣物品之后對這樣物品價值的評價要遠大于沒有擁有其之前。也就是說人們更加看重自己的物品的價值(類似于敝帚自珍效應)。當面臨選擇時,人們對自己原先的決定的評價往往更高,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對其正確的利弊權衡。一定程度上,稟賦效應也可以說是損失厭惡的一種極端情況。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也對現狀偏好現象有一定的影響。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出評估時,會不自覺的將一些初始的信息作為“錨”,以“錨”為基準進行評估。在做決策時,人們往往過分看重初始信息的作用。而現狀(Status Quo Aalternative)就是起到了“錨”的作用,使得保持現狀在決策衡量時占據著不對稱的優勢。
2. 轉換成本。雖然行為經濟學認為“經濟人”的假設過于理想化,但是在做決定的時候,人們往往還是能做到有限理性的。在現狀偏好的成因中,也有人們在權衡利弊之后做出理性決定的因素。當決策者考慮到改變決定所產生的成本可能大于改變選擇之后產生的正向收益之后,他就會保持原有的決定不變,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轉變成本(Transition Costs)是指人們在下一時期做出與上一時期不相同決定時所花費的成本, 比如信息搜集成本。一般認為,如果人們在不同時間面對的是相同和獨立的選擇集的情況下, 那么他們會在相鄰兩個時期做出相同的決定。然而, 在更多的情況下, 人們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選擇集是非獨立的。轉變成本的引入使得現狀偏好變為合理的選擇, 當轉變成本大于不同決定所帶來的收益時, 人們會理性地保持與上一期一致的選擇。
3. 路徑依賴和沉沒成本。新經濟史先驅諾斯(Douglass C. North)提出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理論認為,在給定的環境下,一個人面對一系列的決定所做出的選擇受限于他以前所做出的決定,即使以前的環境可能與現在的毫不相關。諾斯認為,路徑依賴就好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中,就有可能對該路徑產生依賴,即使之后決策者有意對路徑做出一些調整,但這樣的調整往往不足以擺脫原來的路徑。在做決定時,現狀選擇往往就是“路徑”,決策者容易保持路徑不變,即產生現狀偏好。
此外,心理學和經濟學實驗也表明,行為人受過去經驗的影響,經驗增加了行為人對現狀偏見的敏感性,從而讓人更加偏好于現狀。Brockner和Rubin(1982)做了一個關于沉沒成本(Sunk Cost)與現狀偏好的研究。他們發現, 在連續的決策過程中, 人們不愿意放棄過去的損失(Cut His Losses)。這就是說,與傳統的“經濟人”模型不同,個人在決策中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沉沒成本是指的是已經發生或承諾的,無法收回的成本支出,不會影響當前決策。但人們實際在做決策時,往往會不愿意放棄已經投入的成本,或對過去的損失總是難以忘懷,或者希望證實過去決策的正確而做出連續的一系列表現為現狀偏好的選擇。這就說明了沉沒成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現狀偏好現象。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美國在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中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投入是最終導致杜魯門政府決定使用核武器結束對日本戰爭的一大原因。一般來說,在現狀決定中投入越大,該決定被保留的趨勢就越強烈。
4. 個性心理因素。隨著實驗經濟學的發展, 經濟學家發現人的行為模式與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不同。現狀偏好的產生可能由許多心理因素造成, 如避免后悔(Regret Avoidance)、避免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或是使事物顯得可控(Feel in Control)等。
Kahneman和Tversky(1982)的研究發現,避免后悔(Regret Avoidance)的心理對決策會產生影響。Gleicher 等根據行為人有無采取行動把后悔分為兩類:一是對已經采取行動產生某種消極結果的后悔;二是對沒有采取某一行動產生消極結果的后悔。人們對于新的決定所導致的壞結果所產生的后悔情緒要大于不做新決定(保持現狀)而導致同樣的壞結果所產生的后悔情緒,換句話說,改變現狀可能比保持現狀帶來更大的后悔感。避免后悔的心理支持了現狀偏好和常規行為, 也強化了人們遵從社會習慣的做法。所以,人們普遍存在的避免后悔的心理是現狀偏好產生的一個原因。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是許多行為學模型的核心,即人們很難同時維持兩個相互沖突的想法和連續保持認知的一致。根據阿克羅夫(George Akerlof)和狄更斯(William Dickens)的理論觀點,在個人決策領域,個體會盡量追求決定的一致性,個體在決策中避免認知失調也是現狀偏好的成因之一。
使事物感到可控的努力(Efforts to Feel in Control),力求掌控全局的幻覺也是現狀偏好的一個重要的潛在來源。Langer(1983)針對足球卡牌的價格評估問題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第一小組(自己選擇)的平均報價是8.67美元, 而第二小組(非自己選擇)的平均報價是1.96美元,這說明,人們通過保持自己的決策可以給自己帶來控制的幻覺。
5. 群體互動和從眾行為。社會心理學研究證實,人們具有從眾心理(Conformity),當決策者行動時,常常考慮他人的判斷和行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種從眾行為,完全理性的人也會參與其中并采取類似的行為。如果脫離了大多數,會讓人產生不安感,尤其是對自己缺乏自信的時候,這種心理效應會更加顯著。
從眾,是人類由于其社會性而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經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響,因此他們往往具有類似或者相近的思想和行為。具體來說,從眾行為的產生是由于人們尋求社會認同感和安全感的結果。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通常有一種共同的心理傾向,即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較大的群體,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體的保護、幫助和支持。
因此,從群體互動的視角來看,從眾行為也會讓人寧可維持現狀而放棄改變,從而形成現狀偏好。
6. 現代腦科學的觀點。美國北科羅拉多州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克拉琴斯基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要求正值青春期的學生評估與他們喜歡的一種音樂類型(重金屬或者鄉村樂)有關的論點,實驗結果表明,學生會捍衛他們喜愛的音樂,在推理上存在偏見。
現代腦科學研究證實,漫長的進化過程造就了人類現在的大腦,人腦的不同區域擁有不同的進化年齡,功能也存在差異。進化年齡較老的大腦區域——下皮層和邊緣區——往往與情緒或者無意識反應有關;進化年齡較年輕的大腦區域——例如前額皮質——負責抽象推理、語言以及意識性更強和目標導向程度更高的行為。進化年齡較老的大腦區域被較年輕的區域包裹,兩者之間緊密聯系。
這種進化上的順序意味著偏見深深地植根于我們的大腦。事實上,情緒往往凌駕于有意識的想法之上,即感性支配理性;在意識到自己開始理性思考前,我們的情緒往往先一步做出決定;并且,大腦會捍衛已有的信仰,抵制與其相反的言論和觀點,從而導致我們產生偏見而不自知。
參考文獻:
1. Kahneman, Daniel Tversky, Amos,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Econometric Society,1979,47(2):263- 291.
2. Loomes, Graham Sugden, Robert, Regret Theory: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Economic Journal, Royal Eco- nomic Society,1982,92(368):805-824.
3. Knetsch, Jack L Sinden, J A, Willingness to Pay and Compensation Demand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an Unexpected Disparity in Measures of Valu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1984,99(3):507-521.
4. Samuelson, William Zeckhauser, Richard, Status Quo Bias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Springer,1988,1(1):7-59.
5. Hartman, Raymond S. Donae, Michael J. Woo, Chi-Keung, Status quo bias in the measurement of value of service, Resources and Energy, Elsevier,1990,12(2):197-214.
6. Hartman, Raymond S Doane, Michael J Woo, Chi-Keung, Consumer Rationality and the Status Quo,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IT Press,1991,106(1):141-162.
7. Pietro Ortoleva, Status quo bias, multiple priors and uncertainty aversion.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10,69(2):411-424.
8. 郭杰,洪潔瑛. 中國基金市場現狀偏好分析,金融研究,2008,(12):135-146.
9. 張曉慧,肖斌.能源安全預期、現狀偏好與大國的能源外交決策,當代亞太,2011,(6):96-122.
作者簡介:鄭立明,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同濟大學管理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