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景寫生對于藝術專業繪畫風景寫生創作課是基本功,要求學生有意識地收集素材,著重于技藝上的練習,為回校后的創作課做準備。該課程在材料制作上的新探索也在不斷拓展,融入創造和設計意識運用抽象的形式美因素,進而擴展到多種技法,創作出多種形態的作品。本文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藝術內涵的深度和廣度上看待風景寫生畫的創作,從知識范圍角度和教學思維角度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以此尋找新的教育切入點。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和主觀能動性,為日后的創作做好充分準備。
【關鍵詞】風景寫生 教學尺度 繪畫 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023-01
一 運用元素開發創造性思維
1.風景寫生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風景寫生畫具有表現空間層次的豐富性,內容的多樣性,形式的多樣變化性,使得風景寫生畫比其他畫種更富有生活情趣和情緒感染力。但是當我們面對風景寫生畫的創作時,常常對景色的觀察、選取到表現手法、空間和層次的銜接上等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風景畫亦不例外,要想將自然形態的美升華到藝術形態的美,沒有創作探索精神是不行的。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繼續做平面的繪畫性作品,形式應多樣化。如可用拼貼、復印、拓印、刻痕等多種表現技法;木炭、水粉、油畫、水彩、彩鉛等多種工具,更可以超越平面性而走向立體的、觀念的等多種形態的藝術創作。有的學生將在寫生當地的速寫作品整理成一本帶有設計性長條幅畫冊,形式上非常新穎,使整個作品的意義在風景寫生形式創作上有了新的擴展。這樣,學生的作品不只是技藝的練習,作品自身逐漸完善,在對自然狀態的模仿中視覺感受思維變成主觀整合的創造過程,表明學生在對藝術的認識上、感受上有了深刻的表達,藝術觀念有了新的轉變,繪畫作品呈現出技藝上的多樣性變化。
2.有意味的語言符號形式
風景寫生畫畫面語言的符號化是形成個人畫面風格的重要標志。藝術家創造有意味的形式,在單純和簡化中,才能刪掉大量復雜繁瑣的、無意味的東西,把有意味的東西從中提煉出來。要讓含蓄畫面語言更具感染力,符號的簡約單純是必要的。繁雜的語言符號體系分散的只是觀者的注意力,而單純的符號重復有時卻會給畫面帶來異乎尋常的張力。
在創作教學引導中解決學生盲目畫的狀態,從而使學生有把握、有目的且有想法地去畫,教師有針對性指導學生對寫生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從中提煉有用的東西,進行風景畫創作,從表現語言的形式上進行錘煉。如運用抽象的點、線、面、色彩等元素來進行畫面的視覺傳達,使學生對畫面關系的處理更加主動,深入到整體與局部相協調統一的微妙關系當中。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成為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藝術探索,將具體形象與畫面元素進行有機結合,逐漸轉變臨摹自然表象轉到有意識地探索內在精神的表達上來。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綜合表現能力與獨特的審美能力并且豐富了其教學內涵。這樣學生逐漸掌握風景畫寫生駕馭客觀規律的本領,創作時理性地加以組織和調整,對自然物象作有機地整合,從而營造出有意味的畫境。
二 對學生獨立進行創作的引導
1.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處理
風景寫生畫創作不是停留在忠實地摹寫和復制上,我們要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抒發內心的感受,樹立感受強于理性,主觀強于客觀的觀念。因為大自然中的景物往往復雜無序、繁瑣放在整體畫面中會顯得不協調,然而借助元素的運用,把自然界復雜的具體物象還原為簡單的畫面語言元素,表現它時必須進行人為的加工整合和提煉,使之統一和諧,才能充分集中地表現主題。這些元素的特質在于它們能夠暗示出所描繪形象的形體及個性化的畫面語言。
在寫生中教師對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的水平而進行作業的指導,從宏觀藝術的角度去看問題時,注重在觀念上去引導和啟發學生。引導其作品怎樣加強其固有的特點,進行整理創作,以提高學生對大自然景物的審美能力和感受力。把握主觀與客觀的關系,懂得穿越自然表象而察其實質,善于取舍和概括,突出學生自身的畫面個性語言,達到畫面的整體的統一。如以學生自己的風景畫寫生作品為基點,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創造新的藝術樣式。
引導學生研究藝術表現中虛與實變化的規律,利用遮掩烘托等種種多變手法,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與表現意圖對畫面靈活地進行概括、提煉、取舍或整合,主觀加強與減弱,調動一切表現手段以刻畫對象、把握對象。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使畫面生動傳神,充滿意境的自然之美,其作業面貌也會更豐富,創作出具有個性和自我的藝術作品。
2.肌理趣味性
當代藝術對于肌理的探索,各種特技處理所形成的畫面肌理,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也增強了風景寫生畫的裝飾性美感。運用筆觸、肌理、印痕等多種抽象元素,把形象轉換為元素。引導學生對肌理趣味性的畫面創作實踐,這是對封閉的思維框架和凝固的審美情趣的突破,也使我們為進入新的未知領域而探索。但要讓學生認識到肌理不是對于現實的真實模擬,而是出于畫面需要所進行的語言探索。描繪的客觀對象更具質感,刻畫上能夠更加的具體入微;使作品更加生動且耐人尋味。肌理作為一種情感符號的表現形式,運用得巧妙得當,會使作品產生意外的效果。但如果無目的、無選擇地濫用只能適得其反。但是,這些外在形式和造型手段為作畫者概括整合、變更具體物體形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維轉換。
參考文獻
[1]楊身源、張弘昕.西方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2]洪惠鎮.中西繪畫比較[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3]韓敬偉.中國畫的意與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