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有所抬頭,“有錢就是幸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觀點沖擊著處于人生觀正在形成和發展重要時期的大學生。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獨立學院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對象,對幸福觀教育的有效途徑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獨立學院 大學生 幸福觀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044-02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等學校相比,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呈現出: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但自尊心較強,自尊感與自卑感并存;個性突出,具有較強自我意識,但集體觀念不足;社會交往能力強,興趣愛好廣泛,但自律不足;家庭條件優越,綜合素質較強等特點。這些特點使獨立學院的幸福觀教育面臨不少問題。面對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幸福觀教育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嘗試和努力。
一 明確幸福觀教育的目標
幸福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對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面對不幸等問題所持態度的觀念系統。人類對幸福的感知不是與生俱來的、自然賦予的,而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一種能力。教育在個人幸福能力的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幸福觀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大學生感知幸福、體驗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縱觀獨立學院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價值觀、幸福觀的嬗變主流是積極向上的,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是,不可否認,受西方價值觀、家庭環境、就業壓力、心理障礙等因素的影響,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獨立學院大學生群體中有抬頭傾向。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較好,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的學生把個人利益作為自己追求幸福的源泉與動力,篤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認為工作體面,薪水豐厚,出則香車寶馬,入則豪華別墅,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當然,這種幸福觀也有其合理之處。因為金錢是快樂生活的物質基礎,但并不是唯一源泉。金錢不能購買幸福,錢多幸福指數不一定就高。因為人們的幸福指數是由健康、親情、收入、職業、社會狀況、生態環境等要素構成的。僅僅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的幸福觀是殘缺的幸福觀,人的幸福除了物質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面——精神生活。真正幸福的人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生活目標和準則,應該求真趨美,樂善好施,不斷地完善自我,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創造幸福。因此,在幸福觀教育中,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自我實現與奉獻社會、享受幸福與創造幸福的關系。幫助大學生樹立他人幸福為己任、集體幸福與個人幸福相統一的、科學、理性的幸福觀。
二 豐富幸福觀教育的內容
目前,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托,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幸福觀是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外,還應包括以下教育內容。
1.體驗教育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心理體驗。每個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家庭物質條件較好,可是其中有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可以說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學生缺乏體驗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為此,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手拉手愛心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等方式讓學生在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體驗
奉獻的樂趣,在奉獻社會、幫助他人中感受快樂、在做好事中體味奉獻者的幸福,深化獨立學院大學生對幸福觀的認識和理解。
2.榜樣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大學生幸福觀教育中可以通過典型示范、榜樣教育,以典型和榜樣的美好品質去感染大學生的內心,引導他們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觀教育的意義和內容。為此,獨立學院可以通過開展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評選出那些在學校自立、自強,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講授奉獻故事,分享奮斗經歷,讓獨立學院大學生們從身邊的榜樣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向模范看齊,形成先進帶動后進、少數帶動全體的共同進步局面。讓大學生們感受到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幸福。
3.挫折教育
對于一個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的橋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是獲取幸福的重要保證。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大多是出生于“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生長在中國的和平年代,國家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社會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文化條件。他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炮火的洗禮,也沒有親身體驗過在物質極其匱乏、善惡顛倒的年代靈與肉的拷問。因此,抵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給他們帶來了學習上的阻力和生活上的壓力。所以,挫折教育也越來越成為獨立學院幸福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獨立學院可以以挫折教育為依托,舉辦征文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來豐富挫折教育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抗挫折”校園拓展訓練等活動來提高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4.人文素質教育
與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相比,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相對較差。而人文素質教育是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幸福觀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獨立學院的課程設置中應加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例如,可以通過在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等人文素質課程。讓孔子的“和諧唯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亞里士多德的“善就是幸福”,“德行乃是達到幸福的手段”等中西方傳統幸福觀精髓成為獨立學院大學生認識幸福快樂的有益補充。此外,獨立學院還可以通過舉辦人文知識系列講座,開展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人文知識競賽,開展閱讀與人文教育有關的書籍活動,外出參觀人文景觀等方式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三 拓展幸福觀教育的方式
獨立學院的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在幸福觀教育中他們對干巴巴的空洞說教不感興趣,不喜歡單一模式和枯燥呆板的教學方式。所以,幸福觀教育的方式必須新穎活潑、豐富多樣。為此,幸福觀教育在以課堂為依托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還要輔以多種形式。如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演講比賽、召開專題討論會、參觀游覽、開辦社團和組織各種興趣小組等符合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特點的、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對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例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并認真收看頒獎典禮,通過類似的感動教育培養學生樹立高度社會責任感、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品質和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對待幸福觀教育不再只是滿足于簡單的結論,通常喜歡理論聯系實際加以思考,這對我們教育手段的愉悅性提出了挑戰,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時代特點,拓寬教育渠道,不斷地探索出新穎的、對學生具有較大吸引力的教學方式,才能增強幸福觀教育的實效性。
四 加強教師在幸福觀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是關涉“人”的幸福的事業,教師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若想教學生擁有真正幸福的生活,教師自己首先要感到幸福。總體來說,獨立學院的教師個人發展環境明顯弱于普通高等學校,與普通高校的教師相比,獨立學院的每個教師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會面臨比普通高校教師更多的壓力。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教師易關注物質方面的收獲而缺乏對精神層面收獲的深入思考,幸福感遠遠弱于普通高校的教師。此外,獨立學院的教師主要以年青教師為主,具有講師以上職稱教師所占比例較小,師資水平不高,綜合素質偏低。而教師素質問題是關乎幸福觀教育成敗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此,獨立學院要提高幸福觀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要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師的幸福能力,為高品位的幸福觀教育提供優良的資源。
1.完善獨立學院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營造尊師重道的校園氛圍
通過校園網、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宣傳形式,大力弘揚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增強獨立學院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挖掘先進教師的好思想、好作風和好方法,深入報道先進教師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激發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一個教師如果能像“愛自己一樣愛學生”,對教育事業付出持續的全身心投入,他就能將幸福源源不斷地帶給學生。
2.提高獨立學院教師待遇,增強教師的職業安全感和幸福感
金錢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但金錢是幸福的物質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味強調教師精神世界的崇高而不給予教師相應的物質保障也是不現實的,獨立學院應通過精神培養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的職業安全感和幸福感。
3.增強教師在職培訓中的審美教育,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獨立學院應在教師的在職培訓中加大教師審美教育的力度,因為審美是發現幸福、創造幸福的重要法寶,教師應自覺地掌握教育的審美評價尺度,學會用審美的心態去看教育、看自己和看學生。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懂得在教學中詮釋幸福,并將幸福理念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代玉啟.幸福觀教育:當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
[2]柏歡歡.淺談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3]宋曉晴、陳軍.論獨立學院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建設[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5)
[4]吳璇.讓幸福在場——論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建構[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9(02)
[5]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3)
[6]王玉良.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08(9)
[7]易銀珍.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J].湖南社會科學,2006(3)
[8]陳煥隨.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