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貧困生是學生中的一個動態群體,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但又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雖然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經濟壓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但因貧困而引發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仍然突出,因此,如何加強對貧困學生的人文關懷,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探索。
【關鍵詞】高校 特困生 心理健康 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071-02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睋嚓P調查,特困生人數約占在校生總數的5%~7%,生理上已經成熟的他們,心理活動卻處于一生中發展變化最為激烈的階段?!疤乩А钡沫h境使特困生比同齡人更早地感悟了自立自強的深層內涵,他們更懂得自尊自愛,在獨立、自主、判斷、適應能力方面都顯優勢;同時“特困”的環境又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自卑和抑郁是特困生心理問題的突出方面,由于經濟上的重負導致心理上的負擔,加上遇到困難時不能較好地調整心態而造成自我否定,逐漸形成抑郁心理,缺乏年輕人的活力和朝氣。
一 貧困生存在的問題
大部分貧困學生能夠刻苦學習,并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能獲得獎學金,但仍有7%左右的特困生厭學,有考試不及格的現象。經濟的困難使他們懂得只有發奮努力學習才可能徹底地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現實的難題又使他們長時間地處于心理緊張和焦慮的狀態;經濟上的無法保證,導致了物質生活的匱乏,使他們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受到很大的創傷。
特困生都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都希望得到周圍環境的支持,但卻不愿接受別人的同情和憐憫,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除人際交往問題之外,特困生的問題行為還有學習失敗、出走、曠課、偷竊等。據統計,因學業不良而留級、退學、結業的學生中,存在經濟困難問題的學生比例明顯偏高。其他經常無故曠課、出走、偷竊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無疑,貧困給莘莘學子帶來了生活上的困難,但解除他們的“精神貧困”、安撫他們的心靈創傷卻更為重要。
人文關懷,是以尊重生命和維護健康為基礎的,尊重和保護人性和人權,細心的呵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獨立思想和人格,創造一切條件讓人活得有尊嚴。重視對高校貧困生的人文關懷,對促進貧困生的自身發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社會的和諧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對貧困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措施
1.掌握思想動態,促進自我完善
加強對貧困生的人文關懷要求我們首先要及時掌握貧困生的思想動態,全面準確地掌握貧困生各方面的情況。新生入校后可以通過問卷、表格等方法掌握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對家庭背景、思想狀況和學習情況等進行詳細記錄,并建立健全貧困生檔案。其次,要多深入貧困生的學習生活中,以“朋友”的態度和方式接觸他們,寬容、真誠、平等地和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及時地給予引導、鼓勵和幫助,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此同時,本著對貧困生人格與尊嚴的尊重,讓他們在平等的交流中獲取信息,在坦誠的討論中得到啟迪,在獨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切實地體驗到積極主動參與的價值,懂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完成,進而自覺地進行自我完善。
2.解決心理問題,塑造健全人格
貧困生是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是大學中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關注。在思想上,我們要充分認識心理咨詢對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性,依靠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業的咨詢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定期開設心理咨詢課程和講座,開展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著重幫助貧困生從道理上認識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調試以及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完善個人品質,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健康的人格。要將團體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相結合,通過組織團體輔導與行為訓練來解決貧困大學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礙。通過個別心理咨詢引導他們樹立自信、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鼓勵他們進行改善人際關系的嘗試、指導情緒調控等,以降低心理焦慮水平。在建立心理服務網站的同時,擴大心理咨詢隊伍,提高專業化水平。開展網上咨詢,旨在利用網絡的虛擬空間使一些不愿拋頭露面、自尊心強的貧困學生能夠得到心理咨詢和心理解困。擴大專業隊伍,使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也掌握心理咨詢的知識和有效方法,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有效地開展工作。
3.關注交往需求,提高交往技能
貧困生有與人交往的欲望,但怕遭到同學的輕視和拒絕,而怯于參加集體和社交活動,不可避免地造成遠離集體,行為孤僻、冷漠,形成心理封閉,甚至導致信心喪失、自我否定、自我拒絕等自我意識的偏離。這就要求我們關注貧困大學生的交往動機,使對他們的教育從原有的“政治氛圍”向“情感氛圍”轉移,努力營造對貧困生理解、尊重、信任、關懷的和諧集體氛圍,使他們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而健康愉快地成長。發揮學生黨組織和團組織、社團、班級、宿舍的積極作用,通過各種愛心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團結友愛、相互關心、和諧融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同學,并注意發現和肯定他們純樸、上進、能吃苦的優點,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極心理,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密切同學間的關系,幫助貧困生走出封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4.重視自我發展,樹立自立意識
積極對貧困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幫助貧困生正確、冷靜地分析困難,引導他們勇敢面對暫時的經濟困難,讓他們意識到年輕時貧窮的經歷是一種很好的歷練,從而在大學期間更應該錘煉和提高自己,變壓力為動力,形成堅韌、樂觀的性格,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樹立優秀貧困生的典型形象,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和切身體會,讓其他同學加深對貧困的正面認識,以榜樣帶動人,以精神鼓舞人,營造“貧困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大學生更光榮”的氛圍,通過這些典型的宣傳一方面激勵陷入困境的學生走出困境,同時引導貧困學生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確定發展目標。另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自強實踐活動,如科技創新、科技作品、學習競賽、論文等,使貧困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果,在獲得成果的過程中增強自信、自強、自立意識,從而不斷激發自己開拓進取、奮發向上。
高校貧困生是學生中的一個動態群體,是心靈特別敏感的群體,是特別需要關愛又易于自我封閉的群體,是承受巨大壓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負的群體。因為貧困,他們肩負著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希望;因為貧困,他們的求學之路比常人艱辛;因為貧困,他們的內心常常比較脆弱。因此,如何為這一特殊的群體創造條件和機遇,給他們的心靈撐起一片綠蔭,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細心的關愛和辛勤的澆灌。掌握特困家庭學生心理特征,做好調節工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倡導人文關懷,通過對貧困生的關愛、啟迪、扶持與引導,幫助他們找回自我,克服心理障礙,不畏艱難,勇敢面對困境,勤奮刻苦,提高自我素質,學好本領,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田萬生.青年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胡啟先、易法建.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其對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劉秀蘭.加強大學生抗挫折能力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