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早在羅馬法時代,擔保制度就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古代,由于重刑輕民思想的影響,對擔保制度不夠重視。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擔保的作用不夠明顯,法律的規定也不多,直到1995年才產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我國擔保法實施至今,也只有十多年的歷史,還不能完全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還存在一些值得完善的地方。
【關鍵詞】完善制度 保證擔保 經濟交往 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087-02
我國《擔保法》自實施以來,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起了重要作用。擔保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從羅馬法時代就開始有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民事交往還是商事交往,保證等擔保制度始終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事交往更加頻繁,在這種頻繁的經濟交往中,作為債權人一方,最關心的就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債權。為了確保債權的實現,債權人往往要求債務人提供保證人或提供財產作為實現債權的保證。保證制度雖在《擔保法》中作了專章規定,但由于我國《擔保法》實施的時間短,保證等擔保制度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本文就如何完善保證制度提幾點建議。
一 保證人能否有償的問題
保證合同是單務無償合同,保證人對于債權人來說,只有義務,沒有權利。而債權人享有雙重權利,對債權人的保護比較充分,但保證人卻處于不利地位。由于這種制度的不合理性,導致保證人難尋的困境。因此,本文建議,在《擔保法》保證一章中,增加有償保證擔保的規定,以刺激保證人的積極性??梢幎ūWC人的報酬比例,作出最高比例限制及獲取報酬的時間等。法律有了這樣的規定,債務人和保證人就可以在委托合同中約定報酬。在實踐中,有償保證的做法是常有的,但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旦發生糾紛,吃虧的往往是保證人。因此,將有償保證上升為法律規定,對經濟交往將有積極意義。
二 對《擔保法》第19條的規定應作修改
我國《擔保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承擔保證責任。”本文認為,這種隨意加重保證人的負擔是不合理的。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況下,應當推定為一般保證,而不應該作從重推定。按照該條的規定,如果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串通的情況下,保證人將處于“雪上加霜”的地位。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常見,保證人在擔保時,不知道什么是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稀里糊涂地當上了保證人,屆時主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或有財產但跑了,保證人只能“啞巴吃黃連”。
三 我國《擔保法》第22條關于債權人轉讓債權無需通知保證人,保證人仍在原擔保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的規定有不妥之處
保證擔保與一般的財產擔保不同,保證擔保具有人身性,保證人之所以同意擔保,是建立在其了解、熟悉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基礎上的。不同的債權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債務人清償債務的態度,如果法律允許債權人隨意轉讓債權,就可能會增加保證人的負擔。此外,保證人也不會輕易地與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債權人簽訂保證合同。換言之,如果張三是債權人,保證人也了解張三,就可能與其簽訂保證合同;而如果王五是債權人,保證人也不認識他,就可能不同意作擔保。所以,本文認為,該條的規定應改為債權人轉讓債權的,應征得保證人的書面同意,如果保證人不同意或不知道是債權人轉讓債權的,由此而給保證人增加負擔的,保證人對增加的負擔不承擔保證責任。
四 我國《擔保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應作修改
我國《擔保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連帶債務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痹摋l規定將保證人置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根據該規定,若清償期屆至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則保證人和債務人處于同一順位,債權人可以隨便請求其中一人履行義務。實踐中,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串通,債務人即使有能力履行債務而故意不履行,債權人又只要求保證人履行,這時對保證人相當不利。根據該條的規定,即使保證人知道債務人有履行能力也不能對抗債權人,而自己履行保證債務后,未來的求償權也不容樂觀。因此,該款應作如下修改:若履行期屆滿債務人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應當同時向債務人和保證人請求清償,若提起訴訟,保證人和債務人應當列為共同被告,而不能任選其一。這樣,既能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也可以相對減輕保證人的負擔,更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
五 對《擔保法》第24條的規定應作修改
我國《擔保法》第24條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边@里將主合同的變更籠統地規定為保證責任消滅是不盡合理的。合同的變更,可能會使債務增加,也可能會使債務減少。如果合同的變更減輕了債務人的債務,根據保證合同具有從屬性的特點,那么,保證人的保證債務也將隨之減少,這對保證人是有利的,保證人應在減少的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而不應該一概地規定只要主合同變更未經保證人同意,就免除保證人的義務。
六 關于《擔保法》第25條規定的保證期間的問題
《擔保法》第25條第二款規定:“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已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钡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1條卻規定:“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后果。”可見,《擔保法》的規定同司法解釋的規定是矛盾的。根據我國司法實踐,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時,一般都會優先適用司法解釋的規定,也就是說不認可保證期間會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后果。即是說,如果當事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的,那么無論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責任保證,保證期間都是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過了這個法律期限,則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但是,由于司法解釋對債權人向保證人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不同,從而導致了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在保障債權人權利上發生矛盾。司法解釋第34條規定:“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备鶕覈贤ǖ囊幎?,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兩年,而不論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保證,保證期間都是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保證期間屆滿后而訴訟時效還繼續有效的情形。根據擔保法的規定,保證期間屆滿后債權人才行使請求權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這時存在的訴訟時效就沒有什么意義了。例如:一般保證的保證期間是在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起六個月,在此期間內,一般保證人有先訴抗辯權,這時起保證期間開始計算,但債權人按擔保法的規定,在主合同糾紛未經訴訟或仲裁,并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實現債權之前,不得請求保證人履行債務,而在債權人進行了上述程序之后,可能已經過了保證期間,這時已喪失向保證人請求履行保證債務的權利了?;谝陨锨闆r,司法解釋應當允許保證期間可以中斷、中止、延長,以便與《擔保法》保持一致,更加有利于保障債權人的權利。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交往。保證等擔保制度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始終起著獨特的作用。無論是小額的民事交往,還是大宗的商品交易,如果沒有保證等擔保制度是難以進行的。保證等擔保制度在經濟交往中,既能使債權人獲利,也能使債務人獲得發展機會,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面對“入世”的經濟挑戰,保證等擔保制度不僅在國內,而且也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金強.擔保法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郭明瑞.擔保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崔佳琪.擔保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