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個高職生同性戀案例為藍本,探析原因、闡述干預手段與策略。學生同性戀者是游離于主流文化的亞文化群體,其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而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輕則導致學生成績下降,重則可能造成學生壓力過重,產生心理障礙甚至走向極端。
【關鍵詞】同性戀 心理危機 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094-02
一 案例背景
陳凱(化名),男,筆者2010屆學生。兒時父親被判無期徒刑,由外婆、媽媽撫養長大,生活貧困。該生進班后我發現其打扮中性,成績普通,循規蹈矩,雖有些自卑,但與班級同學相處融洽。隔壁寢室有一個長得很帥且家庭經濟條件好、又樂于助人的同齡男生——小王經常買些好的飯菜和零食與他一起吃,生活上對他比較關心。升入二年級以后,陳凱對小王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好感,總想跟他在一起,寸步不離,有一種很強的依賴感、占有感,更不想讓他與別人交往,還常常拉對方的手。這種感覺持續近半年。終于有一天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向對方表白,而對方卻沒有這種感覺,還把對方嚇了一跳。此后小王漸漸地有意疏遠他,見面也不理他。此后,陳凱傷心絕望,變得沉默寡言、脾氣暴躁,數次自殘劃傷自己的手臂,學習成績迅速下降,期末掛了很多科,同學們對他也是敬而遠之。
二 個案心理危機原因分析
陳凱為小王的態度心灰意冷,為同性戀的后果感到迷茫無助,擔心同學們知道后對自己感到害怕,為能否順利完成學業感到焦慮、煩躁、沮喪,擔心老師會覺得自己變態而抗拒老師的幫助。
筆者認為陳凱同學同性戀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個案年少時因父親入獄受過刺激,從小在生活中缺乏男性角色的影響,都由女性(媽媽、外婆)撫養長大,男性意識不健全。而且由于同性之間方便接觸,加之學生集體宿舍生活又為其溝通提供了便利,易使異性戀感情空位的正常性取向者陷入這種充滿誘惑和刺激的曖昧中,產生同性戀的傾向。另一方面,媒體網絡的迅速發展,各種書籍、動漫、電影對同性戀的揭露和公開,誤導了學生的性取向。
三 心理輔導過程與主要策略
1.第一階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輔導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個案因為同性戀性取向困惑產生的心理危機,與一般的心理危機相比更不容易被常人理解,個案主觀上對心理干預的防御心理較強。基于此因,筆者在前幾次交流中并不急于解決問題,而是著力建立個案對筆者的高度信任,以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
第一,保持價值中立,無條件尊重當事學生。與個案第一次談話時時,其鼓足了很大勇氣才說出自己是一個同性戀,在進行自述時總是欲言又止,擔心說出來后受到老師的歧視,而且反復強調老師幫不了自己。因此,老師的首要任務是消除個案的阻抗心理。在筆者對個案的自述多次表示平等性的理解,并適時給予其價值觀念澄清后,取得了個案的初步信任。
第二,遵循保密原則,取得個案的高度信任。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的特殊性,為保護個案的隱私,老師在初次面談結束后,與個案采取QQ聊天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并特別強調了談話的保密原則。通過幾次QQ聊天后,筆者取得了個案進一步的信任,個案主動傾談自己的心路歷程,并答應筆者珍惜自己的身體,不采取過激行為。至此,個案的心理危機得到初步控制。
2.第二階段:利用危機干預的心理支持技術,疏泄個案被壓抑的負面情緒
針對導致個案心理危機的原因,筆者的工作重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表示理解,讓個案孤寂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泄;二是改善個案對同性戀的認知,減輕其內在心理壓力。筆者特地安排了幾次宣泄性會談,會談內容由淺入深,涉及個案的學習、生活、經歷、愛情、人生、理想等,引導個案把壓抑在內心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針對個案存在自我認同困難以及對同性戀的種種疑慮,筆者向個案詳細介紹了同性戀的成因、國內外同性戀基本狀況以及當前同性戀者的社會生存環境,并引導個案分析自己問題產生的根源。由于之前筆者與個案已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因此改善認知的會談效果較好。雖然個案對自己的未來仍感到悲觀和迷茫,但已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同性戀身份,能夠有勇氣面對自己當前的困境。此時,個案開始進行正常的學習活動,但之前落下的課程太多,期末考試成績仍不理想,情緒有些波動。經筆者開導后,個案假期堅持學習,在新學期補考中順利過關,對此筆者給予了即時的贊賞和鼓勵。
3.第三階段:實施厭惡治療法,幫助個案擺脫同性戀困擾
對陳凱進行的3個月的心理疏導以面談為主,輔以QQ聊天交流等方式,個案的情緒已較穩定,能夠冷靜地對待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在個案表達了想改變同性戀身份、告別同性戀困擾的意愿下,筆者與個案一起制訂了采取厭惡治療法的治療計劃,并付諸實施。
厭惡治療法即將施治者口頭描述的某些厭惡情境與求治者想象中的刺激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厭惡反應,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此療法操作簡便,適應性廣,對各種行為障礙療效較好。為了解決陳凱同學的性取向問題,筆者也嘗試使用此種療法。在他想念小王或對同性出現好感或出現類似此種行為時,其用針刺痛自己;或者立即閉上眼睛,想象面前站著一個同學,面孔冷峻嚴肅地盯著他;或是想象被父母、朋友怒斥的場面,以達到減少與控制此種心理行為。
如此重復多次后,個案表示不會再傷害自己,情緒平復了很多,想念對方的時間和頻率減少,睡眠得到改善。暑假2個月后,個案回來告訴筆者:雖然還不能完全擺脫對對方的思念,但已能坦然面對現實,現在生活和學習已恢復正常。
4.效果評估
本例心理危機的干預和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首先,個案對同性戀的認知得到改善,內心沖突減少,自控能力和自我接納程度增強,情緒趨于穩定,心理危機解除;其次,個案恢復了正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生活熱情提高,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同時,本例心理危機的輔導也留有遺憾:根據反饋得知,個案雖然內心平復,但仍然渴望結交同性朋友,對女性沒有興趣。可見,心理疏導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個案的同性戀取向并未得到根本改變。
四 總結
同性戀的形成原因極其復雜,是遺傳學、心理動力學、社會文化學及情境等多重因素決定的。同性戀學生是異于異性戀學生的一特殊群體,他們承受著異性戀學生難以體會的心理困擾,同性戀學生的心理健康值得關注和研究。目前,學生性取向的正確建立和同性戀學生的心理疏導還需要學校和社會的有機結合,還需要更多的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1]余明友.對一例大學生同性戀心理危機的干預報告[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2)
[2]張延華.大學生同性戀現象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