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稱謂語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學現象,含有濃厚的文化特色和語用特點。而親屬稱謂是稱謂語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圖從人們較為熟悉的中西親屬稱謂用法比較分析,揭示其中隱含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稱呼語 禮貌原則 中西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05-02
一 概述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中西文化都有“謙虛”這一禮貌準則,但文化內涵卻不同。“自卑而尊人”的貶己尊人準則可以說是中國的“謙虛”準則,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貶己尊人準則是指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是中國禮貌的最大特點;而西方的“謙虛”是減少而不是不要對自己的表揚。
二 禮貌原則
1.中國的禮貌原則
中國學者顧曰國結合中國文化的特點及中國禮貌悠久的歷史淵源提出了中國禮貌所遵循的五個準則,即:“自卑而尊人”的貶己尊人準則;“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的稱呼準則;“彬彬有禮”的文雅準則;考慮談話雙方“臉”“面子”的求同準則;“有德者必有言”的德、言、行準則。
2.西方的禮貌原則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里奇根據英國文化的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準則,分別為:(l)策略準則: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2)慷慨準則: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3)贊揚準則:盡量縮小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強對他人的贊揚。(4)謙虛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5)贊同準則: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盡量夸大與他人的相同意見。(6)同情準則: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三 中西親人稱呼語的差異
1.夫妻稱呼語的差異
西方國家的稱謂首先是從英國發展起來的。各國情況基本一致而又有各自豐富的傳統。一般說來,英國和美國的夫妻一般習慣稱對方為“dear”或“honey”。
在中國傳統婚姻中,夫妻關系是比較尷尬的。傳統文化不注重夫婦之愛,而強調夫婦之別,“相敬如賓”是夫妻相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相敬”主要是婦敬夫,保持父系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秩序,男女之間需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可過于親昵,因而“如賓”是“相敬”的方法。在這樣一種婚姻模式中,夫妻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于是就造成了中國古代單純的夫妻關系中無面稱語或婦女對丈夫面稱“官人”“老爺”等的局面。“官人”是以丈夫在社會上的職業身份作稱呼語,“老爺”則是借用家中下人對主人的尊稱。
在中國現代社會中,夫妻稱謂可以分為老派夫妻稱謂和新派夫妻稱謂。前者受傳統社會夫妻關系影響較深,當面交際使用的相互稱謂處于缺乏狀態,一般在家里,夫妻對話時沒有任何稱呼,直接說事或以“哎”、“哎,我說”來提醒對方注意。或者當面叫“孩子他爸”“孩子他媽”,或“老頭兒”“老公”“老婆子”(多在五十歲以上)。在新社會的家庭中,男尊女卑、夫婦有別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被男女平等的思想取代了。夫妻對面可以稱姓名、雙名,或雙名中的末一個字。還可以稱“老張”“老李”等,文化高的也有當面稱“先生”或“太太”“夫人”的。
2.子女稱呼語的差異
不管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尊敬長輩是人類最初的共同情感,而這種情感在古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父母的稱謂上。這并不像有些研究認為的那樣,認為父母可以直接稱呼子女的名字而子女不可以稱呼父母的名字就完全是一種不平等和壓迫,雖然這種說法有合理的成分,尤其在宗法制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里。正如夫妻之間的親密稱謂一樣,孩子對父母的敬稱也應當是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系。事實上,父母在稱呼子女時,也很少直呼其名,而經常使用“my son”或者“daughter”之類的稱呼語。《圣經》中的先知們就稱呼他們的兒子為“my son”,而不稱呼名字。這也證明了古人對語言的迷信和對名字的禁忌。但是近現代,當裹在名字外面的那層語言的神秘力量的外衣被撕掉后,隱含在里面的不平等就顯露出來。在要求平等和解放思想的現代社會,孩子對父母的敬稱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舍棄了,而代之以對父母直呼其名。這當然也體現了英美現代社會新型的家庭關系——開放、自由、強調個人的獨立和平等地位。
在古代中國,對名字的禁忌非常講究,且等級觀念非常強。越是等級高的人,對其名字的禁忌就越嚴格。漢民族倫理文化和宗法制度觀念強調“地位有異”,而親屬關系是人倫的最核心的關系,因此“地位有異”首先就在家庭中得到了體現。因此,對長輩名字的禁忌也就非常嚴格。子女不但不能當面稱呼父母的名字,在各種場合中都要避免提及長輩的名或字或與其相似的字眼,不做與長輩名字有關的事,不使用與長輩名字有關的東西,在聽別人提到相關的字眼時還會悲傷不已。在現代,在大部分農村家庭和很多城市家庭里,長輩的名字還是禁止說出的,雖然人們不必像古代那樣對長輩的名字表現出極度的尊敬和避諱。這說明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相當深刻的。中國文化里,父母也很少對子女直接稱名。在晚輩成年以前,長輩對他稱以乳名。在他成年特別是成婚生子之后,長輩們出于對成年人的尊重,對晚輩也有稱呼大名的傾向,或者稱“他爸”“他娘”,但由于語言習慣的作用,多數情況下還是以乳名稱呼晚輩。
3.其他親屬稱呼語的差異
在漢語中的親屬稱謂里,親屬關系規定得十分清楚嚴格。在家庭中要嚴格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的大小、輩分的高低極為重要。同輩分的要區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嬸母。不同輩分的稱謂是長輩可以直呼晚輩的名,也可以連姓一起稱呼;晚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照其相應的稱謂來進行稱呼,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示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所以,稱謂詞比較籠統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對應一個詞:非直系親屬中,長一輩的男性一概稱“uncle”,女性一概稱“aunt”;而同輩的不論男女,一律稱“cousin”。同輩之間,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稱相稱呼,在英語中,同輩兄弟姐妹或年齡相仿的親屬之間,一般不用親屬稱謂,可直接稱呼名字,且可用愛稱,例如:“John-Johnny,Robert-Rob”等。晚輩對長輩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兒媳(女婿)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稱呼。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關系融洽。
四 結束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稱呼語存在著種種差異。正確理解和掌握稱呼語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335~355
[2]Brown, P. and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G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l, Inc., 1967
[4]陳松岑.禮貌語言初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