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態美是教師身體動作姿態的一種美好表達,它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道德修養、知識品位、聰明智慧等方面的境界,可以說,這種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直接的或理想的形象顯現,與人的精神品質密切相關。教師身上的教態美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這些因素又對教師實行身教產生積極作用。因此,提出對教師教態美的要求對語文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教態是寫在臉上的師德。“從口袋里掏出揉皺的臟手帕的教師,已經失去了當教師的資格。”這是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句話,馬卡連柯強調的是教育者應該保持起碼的外在,因為外在來源于你的內心,代表了你關于美、關于人文、關于道德等層面的一些東西。
的確,教態與教師、教學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而且教態是教學效果最直接、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或者至少是因素之一,但同時,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又遠遠比老教育家們所表達的概念深刻和復雜,至少他們表達的不太完整。
教態絕不單單是寫在臉上的東西,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兩個層面的內容:什么是教態,什么是教態美。
傳統意義上的教態更多指向于儀態、體態、形態,這無可厚非,因為這與傳統的教育模式息息相關,我們過去更多在乎“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教”處于教育實踐的主導地位,教態更集中于教師的層面。而教育發展到今天,“學”早已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功能更趨向于關注對學生心理、發展層面的引導。從這個意義出發,教態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體態,二是姿態,三是心態。
一 教態之體態
體態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戲曲上講“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四項基本功;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是演員在舞臺上展現表演意境及神韻的技法。前輩藝術家曾說過,“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其中我們把“法”理解為教師教學所不能背離的規矩和法度,就形成了我們的教態“五法”。所以戲曲中的這“五法”運用到教師的教態體態中,也很恰當。
如朗誦《沁園春·雪》,激昂而有渾厚的聲調,有力的手勢,這時教師的教態美傳達著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影響深遠。我們深刻感受到:大氣磅礴、劍氣如虹、排山倒海、氣宇軒昂這些詞語原來這都不是躲在詞典里死氣沉沉的漢字,而是鮮活的感受和意象。從容的眼神、堅定的手勢、挺拔的站姿、富有親和力的氣場,這就是感染力,這就是教學效果。所以,如果需要給教態“五法”劃定一個標準,那就是:恰如其分而不過分,形式生動而不被動,舉止親和而不閉合,避免夸張的語言和行為,避免動作的機械和刻意,保持教學進程的自然流暢。
可見,教態美綜合地顯現出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境界,因此教師的教態美,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美的反映。心靈美與人的健康美、形體美和動作美密切相關。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格羅康等人早就主張心靈美與身體美的和諧一致是最高的境界。因此,和諧美是美的核心靈魂,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語文教師以教態語言形象來完美地詮釋心靈美也是一種美的境界。端正的姿勢、高雅的姿態、優美的舉止、得體大方的儀表顯示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教師的一舉一動、一姿一態,潛藏著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審美意義。教師通過美的體態語言來感染學生的心靈是教育的特點。以身體的活動來“寓教于樂”,通過直接、鮮明、生動的體態語言美來激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教態在課堂教學中賦予了情景和生命的語言,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就不會是空洞的說教和灌輸,他們能感受到教學內容的魅力。這里還有一組數據來體現教態的重要性,研究發現一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單純的語言成分只占7%,聲調占38%,另外的55%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來傳達。當然我覺得這組數據的測試樣本應該是來自于普通的交流,對教學過程未必那么準確,但毫無疑問也能從側面體現了體態對于傳遞信息的重要性。
二 教態之姿態
此姿態非彼姿態,這個姿態不是指外在的儀態。教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取決于教師能夠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他能不能以一種開放的、平等的、包容的姿態來面對學生,而非傳統的教書匠形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于丹在學界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爭議人物,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教化功能,要遠遠比久居廟堂之上的所謂學者、大家們大得多。她講過,她對《論語》是只言片語、非學理化的闡述,孔子和《論語》是我們的文化基因,人人心中有,她只是本著她的心提供一個起點,《論語》也可以這樣閱讀。反思我們的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我記得我們那個年代小學的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就是分段,然后解釋段落大意、明確中心思想等內容,中學時可能會有一些稍微深入的講授,但仍然是和歷史、美學和傳統文化相去甚遠、貌合神離的。這樣的傳授,離語言的精髓謬以千里。于丹的觀點里最重要的核心就在于:她在尋找受眾的文化基因,她在尋找受眾的心理需求,她把文化引領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受眾獲得了對文化觀點的最大思考,這是當前教育者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者最應思考的命題,在語言的世界里,我們不是傳道者,而是牽引者,我們的姿態更應該放置在對這門學科的傳承和引導上,每個人都是語言潛在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語文的基因,我們只是個領路人。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案例,但說明了一個多年來并未被我們真正重視的問題,在語文教學的邏輯上,引領比占領更重要,疏導比教導更重要。這不是教學的角度問題,而是姿態問題,這也是很多人喜歡于丹、喜歡馬未都、喜歡易中天、喜歡王立群等人的原因,他們對文化的姿態讓人動容,讓人跟隨,讓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三 教態之心態
倫敦奧運會已落幕,那是所有體育運動員最崇高最神圣的競技殿堂,有些人會借此登上職業巔峰,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實現不了金牌夢想,這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心態好或不好。心態幾乎是一切運動形態能否完美呈現的最直觀表現形式,對于教學同樣如此。
佛學講“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教態,除了恰當的體態和姿態外,心態起到了催化劑或制動閘的作用。
大仲馬曾說過:“煩惱與歡喜,成功與失敗,僅系于一念之間”;我們也經常說:“幸福其實就是一種心態”。所以,好的心態能夠讓在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投入更多的專注,激發更大程度的教學潛力和張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應該多學一些調整心理、調整情緒的技巧,把負面的情緒消除在教學過程中,無論這種情緒是產生于課堂內還是課堂外,都能保持正常的教學水準。這樣的教態,體現出一種由里及表、由內至外的綜合素養,這或許是教態美的最高境界。
總之,教師應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教態美的價值和意義,注重教態修養,使之達到較高的品位和境界。因此,只要教師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自然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展示美、傳播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使教態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顯現出無窮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