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的功能之一,是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在歷史教學大綱中有明確要求。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依據這個目標,立足教材本身,使其符合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和精神需要,并接近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初中生邏輯思維能力水平介于小學生到高中生之間,即從初步到較成熟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特征為:常處于獨立與依賴、反抗與屈從、自我分化與自我同一,需要與滿足不協調、生理發展與心理不同步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這一時期他們能學習一些較系統的科學知識,理解一些理論問題,但看問題往往總是尖銳而不周到,新穎而又顯得膚淺。他們開始對一些抽象材料感興趣,但對過于抽象、高深、與他們知識經驗相距甚遠的材料卻感到困難;掌握概念時,常帶有具體性、依靠直觀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釋科學概念。因此,這些心理特征和思維特征就決定了初中學生的能力結構。
具體到歷史教學目的與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大綱》進一步指出: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現代中學生,信息量大,知識面廣,求知欲旺盛,喜歡思考。教師若能因勢引導,能力的培養則能事半功倍。
歷史思維是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過去和現在,并預見未來的智力活動。大體包括分析能力、掌握概念能力、比較能力、歸納能力、綜合能力。
分析能力,主要是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深化對重點、難點部分的分析式教學。如“背景分析”,像鴉片走私歷史背景分析、金田起義背景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分析;“勝利原因的分析”,如鴉片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性質分析”,如太平天國運動性質、辛亥革命性質、“五四”愛國運動性質的分析;“歷史意義的分析”,如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分析等。對背景和勝敗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識記部分,加深了對難點問題的理解;對性質和意義的分析,加深了對重點的理解,使學生在理解中記憶。這樣,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就易于達到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目的。
掌握概念的能力,學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的、復雜的過程,并不是成人或教師把現成的概念簡單地、原封不動地“交給”他們,而是通過他們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地加以掌握。學生對概念掌握的難度依次遞增:具體實物——空間形式——數概念——社會性事物概念,多數的歷史概念就屬于后者。初中生在抽象思維能力不完全具備時,卻要從遙遠陌生、最抽象難解的概念,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奴隸社會等學起,不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相當的難度。如果教師重視不夠或教學方法不當,會事倍功半,甚至會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效果。因此,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形成概念就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經驗,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理解、掌握概念。
比較能力,這是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是通過對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比較,了解歷史發展的一般性和多樣性,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化對歷史規律認識的能力。比較能找出同類現象的異同,指出不同現象的本質區別。如比較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不同點從斗爭對象、對帝國主義的態度、參加斗爭的主力軍、斗爭結果、革命性質和影響出發。通過比較使學生對中國革命的深入發展有一個深刻地理解,提高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能力。
歸納能力,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是能對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立體的知識結構,便于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實的內在聯系,掌握歷史知識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如新文化運動講完后,引導學生做如下小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一是政治方面,袁世凱復辟帝制實行專權;二是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三是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袁世凱在思想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分兩個問題講述,一是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二是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的評價進步性體現在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獲得空前的解放;弘揚了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歸納,一方面能使學生窺視知識全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歸納的過程,是知識聯系銜接形成系統的過程,也是學生歸納能力提高的過程。
綜合能力,綜合是對事物形成有機整體的認識。綜合通常被看做是在把整體分解為各因素的基礎上,再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活動。但要注意,綜合絕不是對甲、乙、丙、丁各方面現象的羅列,不是把各部分簡單相加,而是在思維中把對象的各個本質的方面按其內在聯系有機地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在講完“西安事變”后,指導學生綜合“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重點對《八一宣言》的內容、“瓦窯堡會議制定的方針”、“一二九運動”爆發的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等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對知識的綜合,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事件發展概貌,順利把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過程”這一歷史事件的整體認識。
時代在不斷發展,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作為歷史教學,特別是初中歷史教學,也應突破舊思維,跟上新形勢,這樣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才能踏上一個新的臺階。所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責任不只在于傳播知識,更要把發展思維的方法教給學生,給他們提供一把金鑰匙,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努力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新世紀的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