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兩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九(下)第五單元“諸子百家”作品中的一篇,但實際授課的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文化涉獵并不深,所以對上課的教師而言不但要讓學生知道莊子為何人,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莊子認識道家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勢必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顧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多個環節的巧妙設計,有效地激活了課堂能量,促成了整節課的成功展示。
一 激趣導入,前后呼應
課文的教學內容是關于莊子的兩則故事《惠子相梁》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兩則故事初看似乎關聯不緊密,要把兩則故事放在一節課上進行教學,必須有一條主線將其串聯才行,而且還要達到有效促學的目的。我在教學時借助了莊子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以莊子在妻子去世之時表現出的不為常人所理解的怪異行為為切入點,以文言形式在幻燈片上呈現,用現代人講故事的口吻來講述故事,將莊子和惠子的名字隱去,只以一個人(他)和友人的身份呈現,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要認識此人為何人,又是課文內容的一個有效延伸。借此故事成功地導入課文后,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了第一個小興奮點。
當講到第二則故事介紹莊子的思想時,當然要介紹莊子推崇自然,此時再次出現“鼓盆而歌”的故事,讓學生感覺新鮮,前后呼應。除了呈現故事內容外,還要向學生介紹莊子會有如此怪異之舉的背后是其思想使然。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于氣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氣之“散”,他只把生死視為一種自然現象,認為生死的過程不過像四時的運行一樣。此時,學生對莊子的認識不但是對“鼓盆而歌”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其認識自然萬物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知。
二 名家述評,代為講授
在講解分析第一則故事《惠子相梁》時,學生通過探究分析完全可以領悟到莊子淡泊名利的品質。而如果就以此故事來看其淡泊名利的特點似乎顯得單薄了些,需要引入一些相關材料再次印證才更具說服力。如果還是以教師口述的方式,那么課堂教學的形式就顯得較單一。
于是我借助了于丹教授在《百家講壇》欄目中專題講解《莊子何其人》的錄像片段。其中既有于丹教授親自講解的《莊子釣于濮水》的故事,又有非常有趣的動畫再現,可以讓學生既能靜下心來聽專家講解,又能饒有興趣地觀看動畫視頻,從中領悟莊子連楚國相位都無心去做,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梁國相位,其淡泊名利的特點再次得到了有效的印證。
三 以讀促學,形式多樣
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必要也是必需的方法就是誦讀。誦讀對于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原有的內容不斷讀實、讀厚,但形式如果相似,那課堂的呈現也顯得缺乏新意。
在這節課上,學習第一則故事,我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進行初步感知。然后講解莊子“怪言”時,采用學生齊讀的方式。在解析“鴟”的形象時,一個“嚇”字相當傳神,聽聞其聲,如見其形,讓學生在理解形象的基礎上用自己品悟出來的情感再個別朗讀。
學習第二則故事時,先讓學生聽讀課文,然后分成兩大組分別以莊子和惠子的身份進行文言對讀,接著再以現代人說話的口吻進行同桌對辯,順勢解決一些文言字詞的含義,最后再分成兩大組互換角色再次進行文言對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在讀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對莊子與惠子的辯論非常感興趣,在模擬辯論的過程中彰顯個性與智慧。
四 文言并舉,雙管齊下
學習文言文單講字詞句式容易使課堂僵化死板,學生學習缺乏興趣;但如果單講內容不注重文言知識積累,也不符合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
第一則故事中的“相”和“國”是重點詞匯。“相”是詞類活用現象,釋為做宰相。“國”是古今異義現象,釋為國都。在講解這兩個字詞時,借助分析莊子“怪行”的過程,兩次“往見之”的背景不同,順勢找出這兩個詞加以強調。
第二則故事中的“固”和“全”以及“安”是重點詞匯。“固”是本來的意思,“全”是完全,確定是的意思,這兩個詞都是惠子在辯論過程中所講的。借助這場“濠梁之辯”的結果,有人說是莊子贏了,有人說是惠子贏了,你認為是誰贏了?找出雙方出現分歧乃是一個“安”字所起,兩人對“安”的理解不同所以出現不同的見解,惠子認為是“怎么”,莊子認為是“哪里”,這樣一來,雙方的分歧爭論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自然而然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文言詞匯也得到了解析,真可謂“文言并舉,雙管齊下”,卻又不刻意生成。
五 對比鮮明,由淺入深
整節課的主線設計就是以對莊子的認識由“怪人”提升為“神人”的轉變過程。最初以“鼓盆而歌”的故事導入,給人的印象就是莊子這個人“怪”。認識這樣一個怪人,首先要從他的“怪言”“怪行”入手,以第一則故事為基礎在分析其怪言、怪行的過程中了解他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豁達坦然。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而莊子和惠子竟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可見莊子的與眾不同。
在第二則故事中,惠子與莊子爭論不休,實則在其看來莊子會說“魚出游從容快樂”,也是一種怪言,而究其根源來說是兩個人的思想觀點不同,他們代表著不同的學派。兩個人認識事物的出發點是不同的,惠子是先秦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追求的是現實,著名的論斷有“白馬非馬”論;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推崇的是自然,著名的論斷有“物我合一”。這里有莊子與惠子的對比,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想見解,對他們的言行也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兩則故事中的莊子,所謂的怪人,只是因為普通人不懂他、不理解他罷了,而像他這樣超然逍遙地認識自然、認識自我的從古至今又有幾人呢,所以于丹在她的《莊子心得》中說:“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卻把莊子稱為‘神人’。”學生在學習后,對莊子的認知由“怪人”轉向“神人”,莊子的形象顯現出來,認知的過程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
總之,一節好課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非常精細而巧妙的,學生在課堂上潛藏的能量是無窮的,只有靈活而巧妙地將其有效地激發出來,才能呈現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效應。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