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與不斷完善,網絡教學應運而生,與此同時,網絡教學的蓬勃發展已催化教師角色的轉變,網絡環境下的教師作用與傳統教學意義上的教師作用已有所不同。基于網絡教學“交互性、開放性、共享性和協作學習”的特點,使課堂教學發生了深刻變革。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漸形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也隨之改變。教師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同時也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教師的功能體現在如何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教師已不再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需要更高層次的教學能力。這要求教師能準確把握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真正切實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正確理解網絡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內涵,充分發揮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在現代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促進網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教學 傳統教學 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48-02
一 緒論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網絡教學應運而生。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教學手段,將給傳統教育模式帶來極大的沖擊。它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實現資源共享,彌補不同學校、地區之間教學條件的差異;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地體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因材施教的優勢;為教師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改善教學管理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提供豐富的課外讀物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有效地實現遠距離教育,從而為開展終身教育提供便利條件等。但這對教師來說,也意味著機會與挑戰。網絡教學的蓬勃發展催化教師角色的轉變,網絡環境下的教師作用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作用有所不同,這切實要求教師能準確把握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真正切實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二 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的特點
我們知道,網絡教學不等于傳統教學加網絡傳輸。網絡教學是先進教育理念和先進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從而使其與傳統教學具有差異性。概括地說,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教育思想、教學標準不同
傳統教學屬于精英教育,其學習目標在于提高低層次知識人群的知識水平,九年義務教育中不包括高中以上的學歷層次;網絡教學屬于用新的教學手段擴大教學規模,提高社會教育質量,從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它包括所有層次的教育。在現代教育的影響下,網絡教學的教學標準更突出階段知識教授過程模塊化,知識掌握程度測試與學習過程一體化,傳授階段知識的海量化。學生預習,教師講授;學生練習,教師評判;學生答卷,教師定檔。這個千古不變的教學模式在網絡教學中已不再是主流。
2.管理體制不同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網絡教學模式無論是教還是學,在管理體制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首先是“教”的人,必須具備對網絡功能的深刻理解,對計算機各種軟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其次,教學過程全部呈現在網絡上,完全以受教方自身需求判斷為依據,這些從傳統教學看來是不可想象、不能理解的;再次,教學過程全部呈現在網絡上,網絡學校的管理再也不需要建樓、種樹、修道等這些傳統教學概念下所必備的硬件條件,“在校管理”變成了“在線管理”。
3.教學手段不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經常發現跟不上教師的授課節奏,而教師不可能在任意時間內進行高質高效的教學,學習效果不易得到及時的反饋。互聯網為教學手段提供了基本的交互錄音及聲音、影像存儲回放功能,具有經濟、高效、個性化的特征。同時,網絡教學實現了“海量”信息資源的共享。計算機幾乎實現了虛擬任意物質的技術條件,保證了每次的教學質量技術要求。
4.教學評價方式不同
由于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差異,二者的教學評價也不同。網絡教學評價屬于教育評價的子范疇,具備教育評價三個方面的含義(價值判斷、評價方法、參照標準)。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又體現出鮮明的特色,如教與學的活動在時空上分離,網絡教學的實現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網絡傳輸系統,學習者的學習主要是自主學習,注重評價的過程性、評價對象廣泛等。網絡教學的特點決定其評價方式不同于傳統的以考試分數為主的評價標準,它更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生的自主創造力和學習能力。
三 網絡環境下教學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學活動后學生要達到的預期學習效果。由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具有許多優勢,因此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應側重于以下目標:
1.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用獨特的思維方式,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新觀點、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的心理活動過程。創造性思維有兩個層次,一是科學創造層次,二是個體自身潛能的開發和發展,學校教育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指后一個層次。網絡教學環境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與培養。
2.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
網絡教學環境的獨有特點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習者能自主管理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負責,因而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自制、自控能力。同時,基于網絡的學習要求,學習者有較高的信息素養,能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促進個體的學習。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共同學習,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這是在信息社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3.對學生情感、態度、道德品質的培養
高科技的社會,對其成員提出了高情感的挑戰。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減少了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因而也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網絡在改變人們工作、生活甚至生存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網絡環境下的情感障礙,如何使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下高效地學習、健康地成長,是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研究的主要目標。
四 總結
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轉換,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減少,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應當具有與網絡條件下的教育環境相適應的必備素質。在多媒體、網絡化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能力不僅是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還需要敏感地捕捉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整理、歸納、評估、加工和創新的能力以及要掌握與信息處理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教學對象、教學資源和教學管理全面開放,教師由主導轉變為輔導,由臺前轉入臺后,昔日定時、定點、定員進行面授的教學方式轉為今天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傳播,這種環境的變化引發的教師職能轉變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師自身的培訓,教師必須終身學習并不斷地培訓自己,不斷接受新知識,更新教育觀念,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