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教育的優點有:(1)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樂趣;(2)突破時空的限制,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3)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4)優化物理實驗教學效果,控制教學節奏;(5)與德育教育進行無縫融合。在農村初中物理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硬件設施落后;二是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觀念滯后;三是教師的課程整合的技術不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 中學物理教學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66-02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物理學科的整合,強調一種高度的和諧與自然,以期最終實現學習者學習效率、積極性、主觀性等方面的改善。信息技術對新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實現教與學的方式轉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和手段。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基礎較差,學校硬件設施落后,物理單科教學成績一直較差。基于物理是實驗學科,在教學中自然、和諧地引入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應該是比較合適的,如果結合成功,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積極性,變被動的“等吃”為主動的“想吃”。對信息技術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下面談談本人淺顯的看法。
一 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樂趣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閱讀教學內容,也可從中聽取與課堂教學相關聯的聲音信息,觀看實驗過程以及原理。這種新的信息傳遞形式打破了沉悶的學習氣氛,改變了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形象地理解信息,產生學習的興趣與樂趣,從而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發表達欲望,與教師形成互動,而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被動接受者。這是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賦予的新的表達方式。我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這一章節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來發電,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農村學生也能認識水電站的運轉過程,以及我國在水資源利用上的成就。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不但讓學生理解了機械能相互轉化的水力發電原理,也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和節約水資源的必要性,教學內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資源、如何節約水資源”就自然而然地被學生理解。可以說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是學生主動要求接受的。信息技術中的圖文并茂,知識的多種展示形式,能有效地克服傳統教學中的“一支粉筆”和“一張嘴”所帶來的不足,克服教學中語言描述的不確定性、文字說明的抽象性、物理實驗過程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 突破時空的限制,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學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信息技術可以改變這個順序,可以把遠方的東西放到學生的眼前,把復雜的事物變得簡單,把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它可以把空間放大,也可以縮小,例如:“光的傳播”一節,可以讓學生觀看圖片,雨過天晴的彩虹、樹葉中透過的陽光是“直”的,晚上廣場上空的光束顯示了光在空氣中傳播的路徑,以及手影游戲等。怎樣有利于學生的認識就怎樣運用。信息技術的大信息量的感性材料,逼真地模擬現實情景,提供極豐富的信息資源,構成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開放環境。學生不僅可以收集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充分體驗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實現了教學方式的轉變。從教師以教材為中心轉向學生以生活為中心,進而發展學習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三 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
傳統的物理教學過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實驗探究、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幾個環節按順序連貫地組成的。而信息技術是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知識融為一體。例如:“電流的方向”一節,就可以運用電腦動畫表示導體中的正負電荷,當通電以后,正電荷就開始定向移動,此時電流的方向就可以很明顯地表現出來。“分子熱運動”一節,也可以用電腦動畫來形象地表現,把一個裝有空氣的瓶子倒著放在裝有密度較大的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拿掉玻璃片后,兩種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若是溫度升高,這兩種氣體的分子就會運動得越快。這樣使教學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而且能夠引導學生直接揭開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聯系,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運動規律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觀察,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四 優化物理實驗教學效果,控制教學節奏
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是物理研究的基礎,可以很好地輔助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個實驗都必做,一是需要很多的實驗室都要做好準備工作;二是某些演示實驗在教室中進行,效果不明顯,教學秩序不易控制。如用天平測固體、液體的質量,牛頓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實驗室進行,其他諸如安全用電等物理性質的示范性實驗,則可通過多媒體課件來輔助進行。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又能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計劃,使教學過程能按照預設的思路進行。特別是對很多無法進行實驗的理論知識,多媒體課件教學更是凸顯了其極大的優勢。如在講解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原理時,空洞的理論很難讓學生理解,這時,完全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的模擬制作讓學生有非常詳盡的了解,對于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不會覺得枯燥。再者,利用多媒體技術代替某些演示實驗的操作,還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節奏,因為物理實驗的很多影響因素可能會導致實驗現象的不明顯,實驗時間的無法控制,而多媒體課件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學時間能夠合理地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鐘才能出現明顯物理現象的實驗,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瞬間實現,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 與德育教育進行無縫融合
德育教育應該自始至終穿插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隨著教育課程理念的更新,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的說教模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沒有太大幫助的,我們應該更多地使用知識性、趣味性的教育方式,信息技術教育在這一方面就顯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在有關火箭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國的航天事業的重大發展成果進行展示,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內能的利用的多媒體技術演示,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這些喜聞樂見的方法滲透在各學科中,可以說是對學校現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且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物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的優越性顯而易見,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在我們這類農村學校,不是每節課都可以這樣上,我只能利用學校會議室或實驗室的多媒體上一些學生不容易理解掌握的課程,針對這種情況我總結出在農村初中物理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帶有普遍性,在其他學科的課程整合過程中同樣也會遇到:
第一,硬件設施落后。在農村尤為突出,大多數農村中學現已配置了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室,但信息的來源缺乏,還有一部分學校未能聯網。還存在設備不能用的現象、資源浪費、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第二,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觀念滯后。這一點,在農村學校很突出,在老教師中表現更為突出。他們不太愿意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擔心失敗沒了面子又影響學生的成績。或將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理解為把課本上的內容簡單地“移植”到網絡上去,由“人灌”變成“機灌”,或將課程整合僅僅理解為課件制作和課堂上的演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體現不足,只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信息素養的培養。觀念的滯后不僅影響到教育技術作用的發揮,而且必將對新課程改革形成障礙。
第三,教師的課程整合的技術不高。就農村目前的狀況而言,教師的信息素養制約著整合的進程,不解決好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就不會落實好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學生也就不能真正地運用信息技術這個認知工具進行自主有效的學習。技術的整合不僅僅是一個展示手段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對各學科的學習中去。因此,農村學校引進或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對加速課程整合的進程很有益處,這將關系到即將全面推進的新課程改革。
我認為,多媒體制作的使用不應該是作秀,最主要的功效是實用,是改進教學效果,改變當前教學模式,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結合。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Flash等技術要求較高的課件,而應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這樣才是切合實際的。
其實多媒體教學只是電化教學的一個新的輔助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師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什么、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學什么,一切的教與學的效果取決于教師,因此如何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工具,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是關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多媒體信息技術。絕不能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特別是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時,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這樣就失去了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價值。
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工具,為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要做多媒體技術的主人,而不是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奴隸”。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