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打造生物高效課堂勢在必行。構建高效課堂要把握好“三關”,我們應從每種課型做起,并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評價,認真把握好課前、課中、課后“三關”。
【關鍵詞】高效課堂 學習效率 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68-02
高效課堂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即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在課堂容量。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簡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本人結合自己的生物教學實踐,談談構建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即全面關注人的發展;將主體性和創新精神作為培養的核心目標;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具有創新性和靈活性;構建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教學過程。
一 精心設計,因“材”施教
學生的學習不是知識簡單、被動地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基礎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課前教師只有對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的積累,尤其是他們的學習心理、品質、認知風格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把握好課堂教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應認真研究課標,分析不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教育價值,以此來確定每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方式。在課前設計時,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教學的高效便無從談起,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如把課本的精髓掰開揉碎重新組合,變成一道道適合學生們口味的“盤中餐”,讓他們遇到生物知識就像遇到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一樣迎上去,大快朵頤。不僅要愛吃,還要吃飽、吃好。具體策略是:科學史的故事化;理論實驗的探究化;活動課的家庭化;模型自作的課外化;知識考點的生活化;生物學科的趣味化;實驗分析(資料分析)科學化;章節知識圖形化;題型方法規律化;先學后教輕松化;目標達成自動化。
二 以人為本,因“學”定教
課堂中,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必須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為目的來開展教學工作。課堂教學要積極適時調整教學方式,靈活選擇教學策略,讓學生自愿、主動地享受每一頓“教學盛宴”。
1.夯實基礎
課前花幾分鐘預習新課的內容,把基礎知識以圖形化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完成。長期堅持下來,夯實基礎。
2.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利用學生對形形色色的生命現象充滿好奇的心理,教師將學習素材整合成多種形式,如將科學史變成故事;生物知識生活化、趣味化;活動課例家庭化;模型自作課外化;理論得以探究化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激情,并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和探索,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3.強化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和創新性
課堂教學要將生物知識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要有鮮明的核心知識體系,減少不必要的面面俱到;要有體驗、活動、交流、內化經歷的過程,理清思路,減少學習障礙的產生;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并進行質疑、釋疑;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
4.重視典型題型的思維方法與規律的點撥
講評題型時不局限于為講題而講題,可以延伸與變式應用相關知識。不貪多求快,應選擇學生易錯的題和涉及核心知識點的題,重視方法指導和規律總結,突出審題、解題思路分析和答題能力的培養。適當做些變式講評、變式訓練,從多角度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規律,以一通百,融會貫通。針對學生存在的重點問題,講評后要有補差練習,及時鞏固落實知識考點。
三 課后反思,厚積薄發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致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后的教學。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1.記問題多發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地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后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于“完善”。例如講授“能量流動”概念時,表面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在生態系統中,一只狼捕食一只兔子,能量傳遞效率在10%~20%之間”。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能量傳遞是指相鄰的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個體之間的同化量的比值。
2.記得意之作
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在復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難點。我們可以把復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Ι。”這就有助于學生記憶,深受學生的歡迎。
3.記學生見解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講授“運動性失語癥”和“聽覺性失語癥”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說“S就是speak”,意思是“說話”,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自己不會講話,不能用語言表達思想”。“H就是hear”,意思是“聽”,即H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聽不懂別人的話”。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
解加以反思,有助于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實現教學相長。
4.記再教設計
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這種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思過程,就會收到積少成多、厚積薄發之功效。
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旨在讓45分鐘發揮效益,把學生從“時間+汗水”的應試模式中解放出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睡眠、靈性、興趣、發展還給學生。總之,高效課堂的構建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加強對相關課堂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更好地運用到生物教學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黎永紅.打造優質高效課堂——提高生物學習效率[J].中學生物教學,2010(5):15~17
[2]焦柳.高中生物教學反思[J].數理化課堂,2011(24):191
[3]唐東輝.談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幾點想法[J].教研園地,2011(5):33~3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