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已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所以新課改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課程理念。本文從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培養學習興趣、加強實驗教學、學習科學發展史等方面來探討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生物教學 生物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73-01
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生物科學、生物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生物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生物科學素養的教育內容包括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五方面。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呢?
一 積極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
探究式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特點。它是一種把教與學有機融為一體的高效的教學模式。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發現“問題”的情境下產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活動,經過一系列努力最終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二 注重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
1.加強直觀教學,發展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直觀性很強的學科。它不需要過多的推導、演算,也沒有抽象的數字、符號和公式,而需要更多的觀察、實驗、論證和表述,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應采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直觀教具和投影、錄像等直觀教學手段。
2.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要使生物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例如,在學習“蛋白質是主要的承擔者”時,教師可提供很多日常生活中富含蛋白質的食品照片,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要組織豐富多彩的生物學課外活動,如組織參觀調查、野外實習、參加生產勞動等,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一些常見的現象,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概念,更能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從而積極主動學習。
3.引入前沿知識,突出社會責任,不斷提高興趣
科技前沿知識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我們把社會責任適時地加進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興趣。在講“生態環境的保護”時,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量的資料,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示全球化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結合學生身邊接觸到的環境問題,如水體污染、全球氣候變暖、水土流失等。讓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去分析人類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的關系,使學生明白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中學生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三 加強實驗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重視實驗教學、培養探究創新實踐能力是新課標生物教學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從實驗現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規律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教學生如何通過實驗現象或結果的分析理解概念或規律,而且還要教給學生如何進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規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傳統的實驗教學目的是“重結論”,而不是將實驗作為“再發現”的過程、視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應轉變觀念,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教學。建立以實驗教學為基礎的生物教學觀,充分挖掘生物實驗的教學潛能,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物實驗教學環境。
生物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探究實驗供學生操作,教師應利用學校的實驗室及相關設備進行實驗教學,讓學生學會進行實驗課題的選擇、實驗過程的設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實驗操作、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等。學會應用信息技術處理數據,根據數據得出結論,較好地運用文字表述與評價設計和結果,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問題解決能力。
四 注重科學發展史的學習
生物學的發展史生動有趣,通過經典實驗,向學生講述生物學家都是在逆境中以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事跡,來說明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的重要性。如介紹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在修道院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遺傳學的兩大規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間做科研,幾十年如一日,在水稻增產方面創造了奇跡,為我國13億人口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達爾文歷盡千辛萬苦,用23年的時間寫就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教師可以用這些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出來的偉大人格魅力來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優良的科學品質、崇高的科學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通過生物史的學習,學生理解了任何科學成果都是一代代的科學家經過無數次的科學探索,在失敗中不斷吸取經驗而取得的,科學家們不懈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感染著學生,有利于學生養成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利用生物史進行探究教學,學生通過知識的再形成過程,對得出的知識結論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刻。在重現科學探究過程的學習中,學生對科學家的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的體會,能獲得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并能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