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快樂體育是體育教學的目標、追求,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接受知識,學會方法。它重視體育課中所具有的獨特樂趣,以此來滿足學生運動的欲望,發展體力和智力,驅散疲勞和煩惱。
【關鍵詞】新課改 快樂體育 中職課堂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89-01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體育教育必須適應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在社會健康觀和體育觀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體育教育思想。因此,快樂體育思想應運而生,它是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是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分不開的??鞓敷w育要真正做到“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束,趣猶存”。
一 相信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教師轉變觀念,體現為學生服務的教育觀念
現代教育倡導“以人為本”,而以往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的采用灌輸法,一切以教師為主,無法讓孩子發揮主動性,嚴重妨礙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發揮,與現代教育理念相違背。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只要學生喜歡,教師就應該滿足他們的需求。
2.樹立學生自信心,敢做課堂主人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用和藹可親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教育學生課堂是他們的,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他們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只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參加體育的興趣,能讓學生“想學”“敢學”“樂學”的方法教師都應該主動接受,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讓他們在體育課堂中品嘗體育的快樂。
二 打破課堂模式,激活課堂氛圍
1.導入新穎,氣氛活躍
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既是教師努力的方向,也是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得到快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也樂于接受。這種形式不僅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同時也起到了準備活動的輔助功效,也激活了課堂氛圍。
2.師生共練,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融入學生中,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朋友,利用肢體語言與學生交流,如:身體的接觸、蹲下來和學生說話等,教師還可以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以微笑服務學生。
3.學生自由結伴,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和同齡人進行交往是內在的心理傾向,能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做游戲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合作伙伴:興趣愛好相同的結伴——可以使學生在練習和交流中得到快樂;練習能力相仿的結伴——可以使學生在練習和比賽中得到成功的快樂;練習能力不同的結伴——可以使練習能力好的學生在幫助他人時感到快樂——助人為樂。
三 激發學生個性,展示練習快樂
1.多器材教學,品嘗練習的快樂
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興趣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課堂中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傾向,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就是有權在課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和器械練習。一般而言,學生從事自己所喜愛的、熟悉的、容易掌握的運動項目,不僅接觸器械時間多了,而且運動量也在增加,練習的意識也在加強。
2.改變練習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利用場地器材進行各種變化和組合進行練習,以此來感受成功的喜悅,在障礙賽跑游戲中,教師可以利用墊子、健身棒、短繩等來作為障礙物,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重新對障礙物的次序進行重新組合以縮短比賽時間。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有的組交換了四個障礙物的位置,有的改變障礙物的形狀等,在比賽中品嘗創新和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有不同的練習形式。
四 注重口頭評價,從成功中體驗快樂
1.教師鼓勵性評價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鼓勵、喚醒、鼓舞”。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應運用鼓勵性評價方式,即用肯定、鼓勵、尊重、信任的語言,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定。鼓勵性評價能使學生改變消極的“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增強其參與的信心和主動性。
2.學生相互評價
學生相互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無法知道或體驗的效果。如:在做“前平舉和側平舉”時,學生可通過同學的評價來了解自己所做動作的到位率。通過及時的評價和反饋信息來提高自己的動作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生互評不僅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提高了,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且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往。
3.學生自我評價
學生自評是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方法,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興趣的直接來源,是改進教學的動力和手段,有利于解決學生學習中“要我學”和“我要學”矛盾的轉變,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對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我評價也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
快樂體育教學以發展學生個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主。這是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需求。教師在實踐中要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努力,要在體育教學中增強意識、開拓思路、尋找方案、追求實效,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真正享受體育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文奎.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85(3)
[2]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現代學校體育教學叢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