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方法對骨病患者恢復效果的影響。
方法:166例骨傷科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治療組86例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觀察組80例患者僅應用一般護理模式。
結果:經過2個療程的護理后,給予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患者,疼痛、紅腫、壓痛、焦慮等癥狀較常規護理患者明顯減輕,住院時間亦大大縮短。
結論:人性化護理能有效改善骨科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病程,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關鍵詞:骨科人性化護理康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0-01
1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166例骨病患者(以骨和關節損傷為主),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齡3~69歲,平均年齡38歲,傷后平均就診時間2.1d,其中臂骨骨折21例,腿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9例,胸腰椎骨折16例,軟組織損傷16例;歸入對照組80例,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齡2~76歲,平均年齡41歲,傷后平均就診時間1.6d,其中臂骨骨折17例,腿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12例,胸腰椎骨折16例,軟組織損傷14例。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損傷程度、損傷部位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證明實驗結果有效。
1.2人性化護理模式。人性化護理模式是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的一套以技能護理為主,以心理調劑、綜合護理為輔的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2.1人性化護理之生理護理。剛入院的時候,由健康的狀態忽然到處處需要人照顧,患者多不適應,其自理需要遠遠高于自理能力,這時應為患者提供完全補償系統護理,從生活護理到治療護理,實施特別護理,包括床上大小便的護理、口腔、皮膚護理、病情觀察、醫療和護理行為完全代替自理行為。因為外傷骨病大多需要患者臥床靜養,因此,首先要保障臥床患者的舒適度,重視患處清潔護理,保持皮膚、被服清潔干凈,避免患者因長時間臥床而滋生褥瘡,外傷患者多數需頻繁更換敷藥,保障病房的潔凈指數、空氣濕度、繃帶的清潔以及操作人員本身的無菌處理十分重要,保證患者的外傷不致因污染而引發炎癥,使或者在生理上、環境上盡可能達到舒適狀態,是患者恢復的關鍵。要保障臥床患者的舒適度,一般患者術后7~10d期間需平臥,若是四肢骨折,可用柔軟物體將受傷肢體略墊高,以避免壓迫,減少出血。由于患者長時間得不到基本的運動,所以應經常幫助患者按摩肩胛部位、腰椎部位,并鼓勵患者多活動未受損部位。
1.2.2人性化護理之綜合護理。骨外傷患者發病較急,疼痛嚴重,恢復之前生活自理能力差,體內環境處于十分不穩定的狀態,更容易引發患者的自身慢性疾病或產生其他并發癥。因此對患者全身狀況的觀察和檢查是全面了解患者康復狀態的重要手段,也能使患者用正確的方式避免自身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在護理期間要應教會其咳嗽訓練,即用手指在頸部按壓氣管,使呼吸道分泌物隨咳嗽排出,以避免患者在劇烈疼痛時因頻繁喘息而引發呼吸道癥狀。有高血壓、心臟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測量血壓和心率,以避免各類藥物交叉反應,使血壓或心率出現過大的波動,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危險。尤其是在手術前,應重視患者心、肝、腎、肺等重要器官的檢查,如心電圖、肝、腎、肺功能的測定,出凝血時間,血糖離子等。
1.2.3人性化護理之護患溝通。骨病患者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正常的家庭、社會、工作生活被打亂,很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骨傷往往會伴隨很嚴重的后遺癥,嚴重者會為患者帶來終身無法恢復的殘障。即使是徹底恢復,也需要一個十分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這一過程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讓患者產生消極的情緒,影響生活質量,延長治療時間。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有助于穩定病人的情緒,指導患者按照正確、健康的方式配合生活和治療。護理工作人員首先應明確溝通是一種意識而非特定的行為。護理工作人員應充分利用巡視病房的時間,多多觀察病人,及時了解病人,爭取做到能發現每一個病人的情緒變化,并用最得體的方式,了解病人情緒變化的原因,對于病人的遭遇以及當前的心理狀況應該表示充分的理解,努力營造一個愉快的治療環境,多向病人傳遞醫學水平的先進以及樂觀積極的態度對病情恢復的推動作用,讓患者懂得持之以恒,付出耐心和毅力的必要,讓患者徹底擺脫恐懼、煩躁的心理。
1.2.4人性化護理之預見性風險護理。要對容易出現的護理風險問題制定預見性的護理流程,并即使向病人傳授預防危險的辦法,以便護理工作人員以及病人都都能對重點環節做到心中有數,降低發生危險的機率。如頸椎術后病人,需要及時用引流管處理負壓,使用引流管時,要做到“雙人查對制”,掌握擠壓引流管時間,避免負壓引流不暢,血腫壓迫血管引起窒息。護理工作人員要善于發現問題,預見風險,使護理質量得到改進,最大限度地確保病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