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蛛網膜下隙出血后頭痛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
方法:將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入神經內科的60例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疼痛的語言描述評分法(VRS)評估,根據自身感受將疼痛分成4級。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的頭痛程度。
結果:觀察組頭痛減輕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及時給予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減輕頭痛癥狀。
關鍵詞:蛛網膜下隙出血頭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7-01
蛛網膜下隙出血為臨床上常見的危重腦血管病,占腦卒中的10%~15%[1]。劇烈頭痛是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的常見而又最突出的癥狀。疼痛對每個人的影響各不相同,恐懼、憂郁會使痛閾降低,休息、睡眠、轉移注意力會使痛閾升高;蛛網膜下隙出血后疼痛可持續數日不變,大約2周后逐漸減輕。頭痛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時影響休息和睡眠,給治療帶來困難,甚至引發再次出血。隨著醫學科學和護理學的發展,人們對生存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的第5體征而日益受到重視[2]。解決疼痛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鑒此,我科對30例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入我院神經內科的6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齡20~85歲,平均59歲,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部位以額部、顳部為主。入院后行CT檢查顯示:蛛網膜下隙出血,高密度出血征象,腦脊液呈血性。
1.2方法。
1.2.1分組方法。按住院號先后順序編號,單號為觀察組,雙號為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20~85歲,行常規護理;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36~92歲,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2觀察方法。護理干預前及護理干預后3天內每天評估患者的頭痛程度。
1.2.3判斷標準。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疼痛的語言描述評分法(VRS)評估[3],根據患者自身感受的疼痛,將疼痛分為4級:Ⅰ級為無痛感,Ⅱ級為輕微,Ⅲ級為中度,Ⅳ級為劇烈疼痛。
1.2.4干預方法。兩組均采用尼莫地平進行藥物止痛。
1.2.4.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一般護理:①患者頭部置一軟枕,約抬高15°~30°,頭偏向一側。口角稍向下;②絕對臥床休息4~6周,禁止起坐、洗頭、沐浴及其他下床活動。③加強生活護理,滿足患者的日常所需。觀察病情:嚴密觀察神志、瞳孔、生命體征,以及頭痛的部位、性質和持續時間,是否伴有嘔吐,經常巡視病房。如出現頭痛劇烈、嘔吐頻繁、煩躁不安和嗜睡、兩側瞳孔不等大、血壓急驟升高、脈搏由弱轉慢即為腦疝前期癥狀,應及時通知醫師。預防并發癥:①控制補液量和速度,避免補液過多、過快而加重心臟負擔。②隨時觀察鼻飼管所抽出的胃液顏色,留取糞便標本做隱血試驗,以了解胃內有無出血。③定時監測生化指標,防止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④預防因肢體癱瘓而易發生的壓瘡、攣縮、墜積性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
1.2.4.2觀察組行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護理干預。①心理治療:醫護人員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熱情、關心,多與患者交流,發現患者痛苦要及時處理,建立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由于臥床時間長患者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及對病痛、病殘和對死亡的恐懼。護士應主動向患者介紹周圍住院環境,多詢問、多關心、多接近患者,消除他們不良情緒,讓其對自己的病情有思想準備。另外護士需告知家屬不要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或表現出哀痛、悲傷的情緒,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態,避免過憂過喜,對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盡可能低調處理。②分析評估,治療性接觸:通過交流、觀察、溝通,分析患者的心理變化及特征。評估患者頭痛程度,當患者疼痛時,護士應該關心體貼,輕輕撫摸其肢體,有意地轉移、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通過撫摸讓患者得到安慰,感到親切、溫暖。③相關知識教育:護士以熱情和負責的態度循序漸進地向患者講解病因、解釋疼痛機制及引起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引導患者確立正確認識。認真分析并回答患者提出的與其有關的各種質疑。④藥物止痛:根據疼痛情況使用擴血管藥或止痛劑,同時加用扶桑帝藥(青島)有限公司生產的帝藥一貼涼降溫貼額部貼敷,先清潔患者額部皮膚,揭開一貼涼敷貼表面的透明薄膜,將凝膠面貼在患者額部,每6h更換1次,一貼涼由高分子水凝膠配合薄荷等天然成分精制而成,局部應用有清涼、止癢、消炎、止痛的作用。
1.3統計學處理。采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頭痛減輕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傳統理論認為蛛網膜下隙出血后頭痛是由于高顱壓和血液破入腦脊液釋放出大量活性物質如5-羥色胺和游離肽等,刺激硬腦膜、蛛網膜及腦神經而引起。疼痛時注射一些止痛劑、使用一些擴血管藥緩解癥狀,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對頭痛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痛苦是現代專業護士的主要任務。本實驗表明:觀察組在進行護理干預后頭痛明顯減輕(P<0.05)。蛛網膜下隙出血后頭痛會導致患者產生各種心理變化,不良心理狀態又是蛛網膜下隙出血再發的促發因素,因此有效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響,盡早消除不良隱患,對患者的康復與減少蛛網膜下隙出血的復發都大有裨益。通過與患者交流溝通,觀察分析其心理變化及特征,評估疼痛程度。運用鼓勵、暗示、勸導的方法引導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發病期內得到親情、友情、溫情,感到身心舒適。向患者講解蛛網膜下隙出血病因、頭痛機制及促發因素與危險性,從而使患者自覺、積極放松地配合治療,提高了患者的從醫行為。在使用擴血管藥的基礎上又加用了扶桑帝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帝藥一貼涼降溫貼額部敷貼。這些都有效地減輕了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的頭痛癥狀,同時對蛛網膜下隙出血的恢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復查,忌煙、酒,避免情緒激動,飲食上宜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富含粗纖維的食物,防止便秘,保持樂觀良好的心態。
參考文獻
[1]俞志鵬,王文敏,王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危險因素[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2,10(6):435-437
[2]沈曲,李崢.休斯頓疼痛情況調查表信度和濃度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1049-1051
[3]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9
[4]田敏,王慎美.蛛網膜下隙出血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3,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