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推拿和牽引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
方法:對2010年3月-2011年5月我院門診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75例采用中醫推拿和牽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推拿和牽引每天進行1次,1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三個療程,然后觀察治療效果,統計治療的總有效率。
結果:經過治療,75例患者中,痊愈16例,顯效36例,有效18例,無效5例,該療法總有效率為93.3%。
結論:推拿和牽引相結合的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推拿牽引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1-02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理改變所致神經根受壓引起相應神經分布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總稱[1],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型頸椎病,它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且以男性居多。其發病過程緩慢,頸痛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疼痛可向肩部、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時可有上肢無力和手麻、疼痛,嚴重時甚至無法入睡。而根性痛是神經型頸椎病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疼痛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頸椎旋轉、側屈、后伸可使其疼痛加劇。所以,該病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
目前,隨著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電腦使用的普及,該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攀升,據統計,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所占的比例已高達60%,而且仍有繼續上升及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2]。探討該病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法極為必要,筆者用推拿、牽引等療法相結合治療本病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研究資料選自2010年3月-2011年5月我院門診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75例,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齡38-67歲,平均51.5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7個月;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且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頸痛及頸椎僵硬或活動受限等。
1.2診斷標準。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第二屆頸椎病會議所制定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3],即為:①患者頸椎存在先天性畸形或受過損傷,頸椎存在退化性的病變;②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且多長期伏案工作或使用電腦;③患者上肢存在放射性疼痛,且隨頸部后伸而加重,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的刺激反應減弱且腱反射存在異常,同時有肌萎縮和肌力衰弱現象;④臂從神經牽拉試驗和椎間孔擠壓試驗呈陽性;⑤椎體及鉤椎關節均明顯有增生現象,且椎間隙、孔變窄(X光可見);⑥通過CT檢查可發現椎體后贅生物和神經根管變窄。以上75例患者均符合該診斷標準,同時還排除了脊髓壓迫、頸椎骨折等非神經根型頸椎病。
1.3治療方法。
1.3.1推拿方法。①在頸肩部施以滾法、拿法、揉法和在頸椎兩側施以彈撥法等手法,由輕到重,直接作用于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從而使頸部肌肉松弛,解除肌痙攣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②以按、壓、點等手法,點按肩井、風池、風府、天宗、頸部壓痛點等穴位,以穴位產生“酸、脹、麻”得氣為度。
1.3.2牽引方法。采用頸部斜扳法,即患者采取仰臥姿勢,術者立于床頭,一手拿住后頸,另一手托其下頜并用前臂巾緊面頰,采取協作的方式,先將患者頭部牽引并漸屈向健側、后屈向患側,當最大程度的搬至患側后,兩手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扳動,有時可聽到關節彈響,拇指也可觸到關節復位的彈跳感。
2臨床療效標準
其療效標準[4]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痊愈:臨床主要癥狀如頸痛、上肢疼痛及麻木、頸部活動受限等消失,不影響患者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②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改善,但過度勞累易引起病情反復發作;③有效:臨床主要癥狀部分好轉,患者能基本生活自理,但不能連續勞動;④無效:患者病情沒有得到改善。其中,痊愈、顯效和有效均歸于有效范疇。
3結果
經過推拿及牽引治療,7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痊愈16例,顯效36例,有效18例,無效5例,該療法總有效率為93.3%,療效顯著。
4體會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中醫“痹癥”范疇,多因筋骨不堅、外邪侵襲等病因所致。在其病因中,頸椎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本病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另外長期的勞損和外感風寒等原因,誘發或加重刺激了頸部神經,引起一系列癥狀。頸部推拿能夠松弛頸部有關肌肉和韌帶,改善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恢復頸椎的外平衡,頸部斜扳法能調整部分小關節功能紊亂,通過頸部肌肉韌帶的拉伸,擴大椎間孔,可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可以提高手法效果。本文研究中通過采用推拿及牽引相結合的療法,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峰.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青島醫藥衛生,2010,42(5):371
[2]張乾軍.傳統醫學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認識及其治療進展[J].中醫研究,2005,18(9):54-56
[3]孫宇,陸琪宏.第二屆頸椎病專業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