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熏洗聯合推拿治療脛腓骨折術后關節功能障礙。
方法: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患者,按患者意愿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在術后給予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于2周拆線后,給予中藥熏洗聯合推拿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拆線8周后兩組患者關節功能障礙情況。
結果:術后拆線8周后,觀察組自理率和輕度功能缺陷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度功能缺陷率和嚴重功能缺陷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采用熏洗聯合推拿治療脛腓骨術后關節功能障礙,有利于促進關節活動自如,增強膝關節活動度屈曲,改善踝關節功能,以此使患者在骨折術后功能活動能快速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熏洗推拿脛腓骨術后關節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32-02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長管狀骨骨折中較為常見疾病,多見兒童和青壯年,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常規手術治療后,若不及時給予科學功能恢復治療,則會造成術后關節功能障礙,最終影響療效[1]。目前單純西藥治療無明顯好的方法,為此我院對脛腓骨術后給予中藥熏洗熱敷聯合推拿治療脛腓骨術后關節功能障礙,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均為Gustiol Ⅲ型開放骨折,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37.2±2.3歲。所有患者均經脛腓骨固定術治療,術后按照患者意愿治療脛腓骨術后關節功能障礙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不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在術后給予常規消炎、止血、消腫治療,第一天就以45°的角度抬高患肢,穩定石膏托定位,三天后給予CPM機功能訓練,2周后拆線,4周后攝X線片,骨痂形成后,進行站立、負重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于2周拆線后,給予中藥熏洗聯合推拿治療。①中藥熏洗基本方香附、川紅花、沒藥、丁香、乳香各9g,桑枝、川牛膝、甘草、三棱、莪術、木瓜、五加皮、蘇木各12g,秦艽、伸筋草、鉤藤、海桐皮、獨活、當歸各30g,諸藥裝袋,水煎半小時,待水溫不燙皮膚時,將患膝置于裝有藥液的盆上方熏蒸,藥液溫涼時,用藥液擦洗患部,之后將藥袋敷膝關節30min,同時攙扶患者做起蹲動作,申屈膝關節。中藥熏洗每天2次,每次共1h,每劑熏洗1d,28d為一療程,共兩個療程[2]。②推拿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推拿前先對膝關節輕緩按揉5min,以此放松肌肉韌帶。推拿時,采用剝離手法,對脛骨上附著點的內外側副韌帶進行剝離,再將股四頭肌于髕骨上緣部位的兩側及韌帶進行剝離,隨后有髕骨向不同的方向推位,取膝眼、足三里、陽陵穴、陰陵穴、阿是穴、鶴頂、梁丘、血海等穴位進行推摁,每處穴位推摁2min,隨后雙手扶住患者膝關節,被動申屈5次,屈伸力度及限度要逐漸加力,但要以患者耐受為最佳。隨后對患者活動髕骨,用雙手拇指反握髕骨上下級,靠近髕骨部位向下伸,靠近足部向上提,牽拉膝關節后側關節囊及韌帶,以此松動髕骨,反復操作十次左右,進一步增加髕骨活動范圍。最后,對患者再次給予揉捏,拍打膝關節結束每次的治療。推拿治療每天一次,20天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每次療程間隔1天。
1.3療效判定。自理:關節活動自如,膝關節活動度屈曲≥90°,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功能活動范圍恢復90%以上;輕度功能缺陷:關節功能障礙礙改善明顯,膝關節活動度屈曲70°~90°,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功能活動范圍恢復60%~80%;中度功能缺陷:關節活動功能改善一般,膝關節活動度屈曲45°,踝關節功能恢復一般,功能活動范圍恢復50%以下;嚴重功能缺陷:關節活動功能無明顯改善,膝關節活動度屈曲0°,踝關節功能恢復較差,無功能活動恢復。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SP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后拆線8周后,觀察組自理率和輕度功能缺陷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度功能缺陷率和嚴重功能缺陷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